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閱讀筆記04/劉又仁

 



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閱讀筆記

第四章:關於哲學的行動


劉又仁

1、馬克思對哲學的批評

  馬克思在一篇手稿〈關於費爾巴哈的題綱〉(Thesen über Feuerbach, 1845)中說:「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了世界,但重點在於:改變它!」在總結前面幾章的談論之後,李歐塔藉由這段話來重新看待哲學無能、無力、虛弱的理由與實況,並指出馬克思實際上很好地教會我們,並不是只有思想存在於一邊,而行動存在於另一邊。

2、虛假意識

  馬克思曾經批評哲學乃是一種虛假意識,意思是說,哲學家遺忘了自己出生背景,彷彿以純粹精神性、反思性的思維去理解他的世界。但馬克思真正的洞見不在於思想在一邊,而存在的、生存的世界在另一邊。馬克思的洞見是,哲學家的概念設想與反省所得出得答案,常常掩蓋了他們的觀點只能反映出某一種生活形態的反省,並未真正觸及與面對社會真實的矛盾狀態。

  這意味著,哲學家並非是孤立於這個世界上的瘋子,而是跟植於他所屬的團體、認同與社會背景。哲學的虛假不是指指鹿為馬,認錯事物。哲學的虛假是將是情從具體的社會現實昇華到另一個超越世界的地位。

3、意識形態批判

  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解釋也有助於說明哲學在實際世界中的狀況。馬克思會說哲學是意識形態,乃在於哲學所欲求的東西是目前尚未存在於社會中的事物。以自由這個概念為例,古代希臘哲學其實並沒有將自由視為是主要的討論主題。但是當舊時代的哲學家慾望著一個社會上尚未存在的全新事物時,哲學家會運用舊時代的論述方式與規則去談論他所欲求的新事物。

  這裡便發生了倒轉,眼下的事物、秩序、組織與社會甚至語言再也不是真實的,真正真實的是那些哲學家所欲求尚未存在的事物。但是一旦哲學將他所欲求的真實視為一切社會現狀的解方,並試圖在論述中完善化他的真理,這時哲學就成了意識形態,同時也由於完善化而失去了慾望,以為真理已經在他的論述中完成了,一切問題皆能被解決了。這正是馬克思為何說哲學虛弱無力的理由。

4、馬克思對哲學的真正洞見

  馬克思對哲學的批判是根本的:這不是意味著應當全面拒絕哲學這種虛假意識與意識形態,而是相反,真正的哲學是不斷關照他在社會中的位置與自身面對缺乏的永不可完成。哲學一旦滿足了自身的慾望,他變成了意識形態。

5、改變的行動如何引發?

  哲學應當改變世界,意思是說哲學不應在作自己的美夢,而是真實進入世界的光照下開始思考什麼是行動、如何行動。

  行動的意義在於造成某些改變,他與大多數的活動不同。行動就是不依據已有的作用去展開新的斷點。但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活動,常常以為自己造成某些改變,但其實一切如常。

  人類的日常活動常常只是重複現狀、維持現狀。馬克思啟發人們的地方在於,真正具有變革力量的行動,是主動地去清除與消滅虛假意識與抽象的哲學,並搗毀意識形態得以成立的社會條件,也就是說,去填補這個社會的欠缺。

6、改變與慾望的關係

  如果需要改變世界,那是因為這個世界已經嚮往著另一個其他事物。這意味著這個世界已經在朝向變革的道路,才能意識到這個世界尚未不足與欠缺的事物為何。人類的總體並不是人類現有狀態的總和,而是包含人之人性尚未成行的部分,並可望實現它。

7、言說與改變的關係

  就言說的層次來說,這意味著有某種意義正在召喚著人們前去。變革世界的首要起點,就是將這份徘徊在人心中嚮往的意義廣傳出去。從尚不清楚模糊的狀態,藉由言說將他付之實現成為論述,並承擔成敗的風險,這視為了使言說的力量不只是被說出並承擔說清楚的責任,還視為了能獲得使所說的意義擁有成真的可能性。

8、哲學與行動的關係

  換言之,哲學與行動相互輝映與召喚,並引導人們去問:什麼是現實的潛在力量?什麼樣的希望與慾望可以表達這份改變的渴望,並引發行動的發生,讓行動擁有力量?

9、馬克思的階級理論真正的意義:沒有任何社會規則能保障變革持續

  只有現實接近思想、世界臨近言說,思想語言說才能獲得真確定,如前面所說的濟慈提到聆聽世界的重要性。必須先學會獲得才能付出,必須匯集一切才能造就變革。但不要忘記馬克思真正的遺產並不是說一切最終會依據一定的社會與歷史道路達到最終完美的烏托邦。

  正好相反,馬克思的遺產教導我們的是,沒有任何社會組織與社會結構能夠是永遠有效的,沒有任何行動所產生的變革最後不會遭遇到扭曲與阻礙。社會變革的敵人不是單純存在於我們的對面,而是存在於我們思想的內部之中。

10、思想乃是貫通言說與實踐間矛盾與障礙的力量

  言說與實踐的關係並非立即相互符合,相反地,我們常常遭遇到言說與實踐相互矛盾的狀況。思想的力量正視為了打破言說與實踐相互分隔毫無連結的的努力,好讓言說與行動獲得真實的力量。

  這意味著知與行的不協調,正式思想開始著力的出發處。這意味著打破慾望的阻礙,不再依存於已經存在的既定思維與既有社會組織。思想的言說與實踐必須時時課課提防分離,否則思想將只是陳腔濫調,行動也只是盲目的重複。

11、結論:勇敢求知就是敢於慾望

  我們為什麼哲學思考?因為愚蠢很容易發生,但是單單只是保持在愚蠢之中並不是容易的事。慾望產生於欠乏、生命存在於死亡、力量上在成形、言說、已說與實踐之間有著鴻溝。為什麼哲學思考?為了學會慾望、言說與行動。事實是,為了什麼東西,你不去哲學思考呢?


💡相關活動:

2023年講座首發!1/15「哲學在愛之中,也在貧乏之中」:與Lyotard《為什麼哲學思考?》譯者對談


[文字:劉又仁/圖像設計:黃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