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閱讀筆記01/劉又仁

  去年在讀《為什麼哲學思考?》時,邊讀邊寫下一些筆記心得,整理出該怎麼向對哲學有些興趣的人講解這本書。當時還不理解李歐塔與精神分析以及結構主義的關聯,此外寫下這些心得時,總會將李歐塔與德希達、拉岡、德勒茲甚至詮釋學的想法互相註解。

  考量到今天我對這本書的份量已經有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方向,未來在書蟲的對談講座與深度閱讀課程大概是用不上了,給廣大臉友與書蟲好友們一起看看對李歐塔沒有太多理解的情況下《為什麼哲學思考?》動人之處。順道宣傳這一次的講座,歡迎對這本書有興趣的人兒報名參加。(報名現場可得譯者無償提供的《為什麼哲學思考?》一本!



2023. 1. 15 

「哲學在愛之中,也在貧乏之中」:與Lyotard《為什麼哲學思考?》譯者對談

活動報名:

https://www.accupass.com/go/bookwormlyotard1



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閱讀筆記

第一章:為什麼慾望


劉又仁

1、哲學的欠缺

  「哲學導論」課程通常由「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說起,這意味著:哲學必須不斷重新定義。不同哲學家不僅對於「什麼是哲學」的回答不同,甚至同一個哲學家或哲學教授,在不同時刻、不同地點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有所不同。對於這個現象,我們常聽到說法是「哲學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但這份回應看似說明了一切,其實遺忘了哲學真正的問題點:「沒有」。

  哲學沒有標準答案,並不意味著哲學向所有答案保持開放。相反的,這個「沒有」、這個「沒有」哲學能到道盡哲學的一切的這份否定詞,意味著缺席、不存在、不在場,甚至可以說,哲學這個領域之中,有某種喪失、欠缺、遺落,也就是李歐塔所說佛洛伊德式的差錯(失誤)。「為什麼哲學思考?」或是說「哲學思考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就悄悄地由此開始。哲學開始思考於它本身的欠缺。


2、哲學存在於愛之中,蘇格拉底的無知

  哲學不僅不存在於許多人生活與物件之中,哲學學科本身,也意味著哲學的闕如。學習哲學的可能性,就在於缺少哲學。這種奇特的矛盾處境,構成了哲學一直持續下去的秘密。哲學乃是由愛所開啟,由某種在缺失之中展開欲求開始。

  愛智乃是哲學的本來意義。在今天,哲學一詞雖然存在於古希臘文化許久,但是蘇格拉底是賦予這個詞永恆意義的關鍵人物。擁有智慧或是說擁有知識,在民主的雅典時代特指擁有一切認識或技術的人。但阿波羅神諭卻指出,蘇格拉底是全雅典最具智慧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無知。而蘇格拉底的神話與形象改變了希臘文化以降對於愛智的理解:認知到自身知識的匱乏,並提醒人們承認無知乃是進一步尋求知識與智慧的主要根源,而非成為智者(販售知識與詭辯的人)或意圖教化群眾的貴族與大師。


3、《會飲》中的愛欲形象與哲學方向

  在柏拉圖對話錄《會飲》中,一群人正等著因為在外面沈思而遲到的蘇格拉底赴會。宴會主人阿伽通(Agathon)希望蘇格拉底能挨坐在他身邊,好讓他能觸碰到蘇格拉底的智慧。蘇格拉底則回應:如果智慧能像斟滿酒杯一樣,從豐滿流向空虛,那該有多好。智慧與知識,並非一種豐足;相反地,蘇格拉底在對話之中促成人們將關注的焦點從「我知道些什麼」轉向正在說話的人是誰,由此促成「我對自己一無所知」的發現,而質疑那些指導我們生活方式的天真價值與知識。

  《會飲》的主題是愛欲(eros),一共由5位加1位才子分次讚頌愛欲這一個神祉。他們許多論述都是由愛者與被愛者的特徵,來界定愛欲的特質。但是愛的特質如果以愛者與被愛者的關係來探討,就已經落入一種預設:愛欲是由其中一方為原因。但愛欲的存在不應從這種前提出發,而應當從愛欲本身的特質出發。在阿伽通在談論愛欲時講述愛欲的特質:柔軟、年輕與豔麗之美,以及生物的技藝、創生之神。愛欲本身即是最為美善的事物,並只出現在本身就擁有美善的人身上。蘇格拉底提出反駁:愛欲所欲求的乃是自身尚未擁有的美,故而愛欲本身不會是美善的。愛欲乃是豐足與貧乏之子,介於有死者與不死者之間,並且渴慕能持續擁有所欲求的事物。愛欲存在於智慧與無知之間。也就是說,愛欲乃是在發現自身的欠乏(lack)並將人推向他物與他處的過程,不論是生命的延續、美善還是智慧。


4、慾望與愛欲的相似結構:「現前-不在」主導了心靈的運作方向

  慾望存在於人發現自身的未完成狀態與通過所欠缺的他者而意欲達到完整的過程。李歐塔希望人們注意,柏拉圖在對話錄《會飲》(Symposium)中所構撰的愛若斯(Eros,古希臘文的「愛欲」)神話,是一個總是在做哲學思考精靈,而非神明。他總是無法自滿自足,在貧困潦倒於路邊之後又由於新的把戲而復活。愛若斯,也就是愛欲,存在於死亡與生命之間不斷交替。同時,愛若斯又是雌雄同體,還同時具有排斥的分離力量與朝向完整的吸引力量。這對當代精神分析十分具有啟發性,同時這個主題也可以在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第六卷《女逃亡者》中看到。

  李歐塔認為,如果慾望的本質就是愛若斯,那意味著慾望使我們從某種現前的狀態中分離出來,並陷入一種難以被歸類在習以為常的劃分狀態之中。慾望模糊了我們原本習以為常的分界,並使人們陷入難以確定與不穩固的情況。也就是說,慾望將原本對立分離的兩極建立起了關係,使得原本不在的關連被突現出來,現前確定的兩極反倒變的不再那麼清楚明瞭的呈現在我們面前。擴大一點解釋,我們甚至可以說歷史的興衰起落,亦是由衰落的分離力量與新時代的吸引力量所組成。歷史是人類不斷走出破敗的時代並慾望下一個時代的故事。

  藉由柏拉圖對愛若斯的神話說明,李歐塔希望人們注意,柏拉圖早已洞悉一切關於慾望的奧秘與當代主題,值得人們一再重視重讀。


5、慾望的倒轉結構:對欠缺的佔有(反移情作為蘇格拉底哲學方針)

  在《會飲》最後,美少年阿爾西比雅德(Alcibiades)出現。他受邀讚美蘇格拉底,但他的講詞卻訴說自己在蘇格拉底身上遭受到的苦痛。他說他希望以自己的美貌吸引喜愛美少年的蘇格拉底。他先是以言語述說他的提案,後來直接採取行動將外衣批在蘇格拉底身上。但最後他自己反倒被蘇格拉底所吸引。阿爾西比雅德希望以看得到的美貌換取看不見的智慧之美。他想控制哲學家、想征服哲學家,但反過來反倒被哲學征服。


6、慾望的反思與蘇格拉底之死

  箇中奧妙之處正好說明了雅典人為何最後會判處他死刑。他們總以為蘇格拉底是為了別的什麼而宣講哲學智慧,亟欲證明這件事,並認為蘇格拉底的智慧是可以買賣交換的,如阿爾西比雅德。但他們最終發現蘇格拉底沒有什麼好講的,或是說,認為智慧是具體可見現前之物正是蘇格拉底所要反對的。為了使人們認清這件事,蘇格拉底總是進入他的對話者的話語與邏輯之中,指出對方的提案與見解背後的空虛與不足,而非站在對話者的對立面反對之。蘇格拉底總是進入對方的遊戲來展開他的遊戲。這也是為何蘇格拉底最後從容接受死刑:他並沒有要換取什麼,包括征服雅典人。他要的只是引起人們反省的慾望。


7、哲學就是慾望的本質

  李歐塔說「智慧的整體,包含著打開耳朵去聆聽現前的事物背後的不在。哲學思考並非欲求智慧,而是慾望著慾望本身。」或者我們可以更簡易地借用《會飲》中的情節予以改告,人們對慾望或愛欲的理解,常常以愛者與被愛者的特質來說明。「愛是為了情人有品德、變得勇敢」、「愛是追求原初失去的完整」、「愛是誕生自屬於愛的類型物種」、「愛是永恆者」,這些說法都只是表面的。哲學不是其他任何特殊的慾望,橫空降世要突然以自身所欲求的某種東西切入現下的世界之中。哲學乃是一切慾望的慾望,是慾望的本質。哲學慾望進入一切世間的慾望,並發現其中尚未成形與呈現的真實理念。哲學與時代同行,並在眼下的世間看到其所欲求的其他更多尚未在世的不在,亦即一個真正認識自身、認識世界的狀態尚未到來。


💡繼續閱讀:

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第二章閱讀筆記

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第三章閱讀筆記

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第四章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