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反烏托邦三部曲】第四週課程報導(2)

 課程報導/CS    2021年3月27日

順應著分等科學的建立,新世界也進一步除去了家庭,並促使人們以開放的性關係來面對彼此。在新世界中,家庭是排他性的、私利性的、對象性的,妨礙共同體的出現;家庭也可能使人產生激情、佔有慾,阻礙和諧與安定。從而,新世界將家庭描述為齷齪的、淫猥的關係,保護人免於激情的干擾。另外,由於新世界中不再有變革,因而而造成了歷史的停滯,也就不再需要歷史:「歷史是空話。」(History is bunk.) (第三章 51),只有永遠的現在。這造就了新世界的享樂主義、及時行樂的價值。這讓我們想到社會學家Krishan Kumar的名言:「在一個不變的社會中,會需要面對變化與發展的哲學嗎?在一個已臻穩定的社會,除非是好奇,不然還有誰會對原始和最終的需求、文明的目標、過去失敗的實驗感興趣?一旦達到成功之後,誰還會想知道那些導致錯誤的道路?」相應於此,新世界不再有社會變化,進而也取消了議會政治,只有元首存在。相較於《我們》中單一國的恐怖極權統治,新世界的統治似乎是一種仁慈極權統治,只將異議者遣送他方,讓他到他方快樂。


就第三個條件,即麻醉藥物的層面來看,新世界中有一種由國家提供,具有合法、正當性的藥物,能夠使人忘卻憂傷與痛苦的產品,即索麻(蘇麻) soma。在《再訪美麗新世界》之中,赫胥黎這樣說明這個「新世界」中的藥物是一種入侵印度的亞利安人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藥品。在我們看來似乎是具有充滿危險的藥物,但因為藥物的效果與制約的力量,連帶也塑造了人們對死亡的看法。基於制約系統,人們也將死亡視為一種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事。藉由泥沼火葬場(Slough Crematorium) (91)的設計,死亡的有益之處在此被宣揚。因而,在新世界中的人處在一種不知目的地出生、不知意義地死亡的處境中,只被要求對社會有用。在十四章中,琳達因Soma服用過量而死的時候,野人的哭喊也被醫療人員視為不文明的表現。簡言之,新世界通過對生(優生學、試管嬰兒,取消生孩子的恐懼與占有)、老(消除年邁,永保年輕)、病(消除病苦,沒有疾病)、死(制約死亡,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的一系列制約,達成所謂的內在革命:人不再受縛於宗教上的禁慾主義與罪惡意識、不再規限於家庭的倫理束縛、不再受制於道德上的譴責。唯一付出的代價是接受共有、劃一、安定的制約。換言之,新世界乃是一個沒有恐懼、沒有悲苦,只有快樂的世界。對比於《我們》的機械化世界以及《1984》老大哥的監控世界,「新世界」似乎是將快樂與幸福推到極致,成功地塑造出「現代伊甸園」,使讀者在幸福與自由二擇一的衝突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