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反烏托邦三部曲】第四週課程報導(1)

 課程報導/CS    2021年3月27日




延續上週對《美麗新世界》的介紹與閱讀,本週宜穎老師訂下的主題是「自由‧痛苦‧尋找野蠻人」。

首先,宜穎老師先針對赫胥黎中對「新世界」描寫的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它有三個特徵:「共有、劃一、安定」(Community, Identity, Stability)。從本書的〈再版前言〉,我們可以窺見赫胥黎對「革命」的看法:「這種真正革命性的革命,不是經由外在世界,而是在人類的靈魂與肉體之軀之內達成的。」(12-13) 換言之,與《我們》的薩米爾欽不同,赫胥黎並不認為外在的政治革命會是一種「真正的革命」,相反的,唯有內在的革命,甚至可能是政府帶領人民進行的這種內在革命,才真的可以作為「最終的革命」(ultimate revolution)。在此,他提及了薩德侯爵的想法:「薩德自認為是真正革命性的革命使徒,超越了政治與經濟,而成為每一個男人、女人與小孩的革命,這些人的身體從此以後成為全體的共有性財產,他們的心智也喪失了一切自然的廉恥、一切傳統文明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種種禁誡。」(13) 因此,這樣的文明「進步」,最終將造成即是每個的身體完全的開放。然而,赫胥黎立即坦言,要達到這種革命,需要一系列的條件,諸如:1.條件制約、2.分等科學(階級)3.酒精與麻醉藥、4.優生學系統等。藉由一系列的改造達成內在革命,「統治者會更容易使他的臣民順從於自己的奴隸命運」(17-8)

從條件制約方面來看,「共有、劃一、安定」成為新世界的箴言,這不但呼應了呼應法國大革命的口號: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也進一步塑造了新世界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屬於每一個人。」(60) 在第五章,新世界中仿造基督教的禮拜儀式,而創造出新世界中的福教儀式,如「為小我的滅絕乾杯」(I drink to my annihilation)、「為大我乾杯」(I drink to the Greater Being) 、「因為我便是你而你便是我」(For I am you and you are I)。而在第三章中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五種不同場景、對話的交錯,卻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彼此解釋、彼此說明,如此呈現出了福特新世界的制約效果。


從新世界的分等科學來看,首先須仰賴體外生殖的技術,使每個人的出身都是瓶子裡的嬰兒。而一旦瓶子能取代子宮,人就注定一輩子在瓶子裏。如此,制約也命定了人的階層,例如只有𝛂瓶子比較大。而在分等的程序(波卡諾夫斯基程序)之中,因為催眠的效果,也進一步取消個人自主選擇的意志,如第三章:「樂為你所應為。使人們喜歡他們無可逃避的社會命運。(33) 此外,新世界設計了一系列的維穩要素。在此,宜穎老師也進一步與《我們》對語言的力量來加以比較。相較於薩米爾欽將語言視為是可以鬆動單一國的數學理性的力量,赫胥黎反而更相信語言的制約,對孩童施以暗示,達至心靈深處,使人無論活到幾歲,都無法擺脫此暗示。藉此,新世界設計了一系列的童謠與口號,形成語言制約的力量。童謠隱喻統治者與人民為成人與兒童的關係,口號也是極權國家的擅用方式。


相關文章:

第十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反烏托邦三部曲】第四週課程報導(2)

第十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反烏托邦三部曲】第四週課程報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