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讀書會【深度閱讀西蒙·波娃《第二性》】第一週課程報導 (3)

課程報導/YHH    2021年5月15日



第一章 生物學的論據

  雄性與雌性是兩種個體類型。這是依照生殖功能劃分,只能在相互關係下定義,即使以兩種性別去劃分物種,意義也不明確。另外就生物學的性別文化來說,同樣地,從希臘開始無論是希波克拉底、亞里斯多德,或者一直到黑格爾,對女人生理的評價一直都是被動或者軟弱的。第三,就生殖機制的多樣化而言,其實相較於有性生殖現象,無性生殖和單性生殖現象並沒有更重要或者更不重要。

  對於上述問題,波娃以為我們必須採取現象學的描述。亦即在拒絕所有可疑與先驗的論述(discours transcendantal)之時,我們尚無法找到一個堅實的立足點去思考生物的性徵。故而,我們只能根據性狀態的具體表現去研究,才有可能理解其重要性,並進一步地揭示「女性」一詞的意涵。

  在生物學上,兩性有合作的(coopératif)和等價的(équivalent)關係:就前者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的物種要延續後代,都是靠雌性與雄性合作完成的,在延續後代的過程中,它們都是喪失又超越了自身,儘管兩者的工作不同,雄性提供了產生生命的刺激,而雌性則是使得新生命留在一個穩定的機體裡面。就等價關係而言,無論精子還是卵子,缺一不可,沒有哪一個是更具有優勢性的。就此而言,我們應當對生命與意識的關係抱持更中立的態度,因為所有生物學的事實都意味著超越,所有的功能都是為了設計,意味著某件事情需要完成。

之前在網路上被瘋傳的大安森林公園的鳳頭蒼鷹育兒影片,逗趣的夫妻台詞笑壞網友,但是否也可以讓我們反思大自然間兩性的合作與等價關係呢?


結語:波娃反對的是….

  首先假借生物學論據的虛假說法:認為生物學提供了女性一種不變的命運的說法,該當駁斥,亦即以女性的力弱就認為應該屈從於剛強的男性。其次,波娃也反對唯心論身心平行論:因為人類物種不斷變化,但以靜態的唯物論則無法說明兩性的動態進化。第三,她反對任何比較系統:因為這種比較系統暗含了自然的價值等級制度。

  波娃認為我們該從女人的處境中定義女人。因為女人不是固定的現實,而是一個形成的過程,所以必須先確立她有許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將女性簡化成她曾經被扭曲的樣子,也唯有在女性的才能能夠普遍地實現時,我們才能夠看得夠清楚,想想前述黑人擦鞋匠的例子。

  回到女人的身體與內囿性問題來。波娃以為,身體即使不是一個物,也是一種處境───它是我們世界的支點與籌劃的開端。身體是我們把握世界的工具,也是制約我們籌劃的一個因素,女人的確比男人體力弱,這些弱點強化了不穩定性,她身體的控制力弱和脆弱都是事實,因此她對世界的把握能力才比較受限。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她的個性又不夠堅定,那麼雙重的弱點,就會使她限於內囿性。波娃說,當然這些事實不容否認,但是無法為它們帶來意義。

  我們需要超越既定的格局,也就是說,人的存在意義靠的是對自己生存的籌劃,想要成為自我,就必須靠籌劃以及行動來獲得,一旦行動、超越過去的我,才是人類自由的根據。

  最後筱渝老師為第一章下了幾個結論:1. 不能將人類物種化約為其他的物種。2.人類一開始並不以個體來定義人類物種。3. 男女從未進行一對一的決鬥。4. 伴侶是原始的共在(Mitsein,記錄者按:此字來自海德格)。5. 伴侶永遠是更大群體中的一個固定或者短暫的元素。

  事實上,生物學並沒法給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答案,他們無法回答下列問題:為什麼女人是他者?女人的本性在歷史過程中,是怎樣被塑造的?人類對女性做了什麼?最後,筱渝老師也提了三個問題,以供大家下課後思考,分別是:

        1. 我們該是「在平等中保持差異」還是「差異中追求平等」?

        2. 如果可以選擇,你所選擇的性別是什麼? 

        3. 對你而言,不同的性別所能實現的志向,是否有所不同?有哪些不同?


遠距上課的筱渝老師說,很希望看到一起討論學員的樣子。不過病毒也無法阻擋討論的快樂~~


相關文章:

第十一期讀書會第一週課程介紹:自然與文化交織下的女性歷史

第十一期讀書會【深度閱讀西蒙·波娃《第二性》】第一週課程報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