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讀書會【深度閱讀西蒙·波娃《第二性》】第一週課程報導 (2)

課程報導/YHH    2021年5月15日

緊接著下來進入到「引言」。



1. 男女的「主體」/「他者」之別:波娃「男人在做男人時是正當的,而女人卻是不正當的。」

  男人不必專程介紹自己是男人,但女人必須,這是因為男人一開始就取得了社會的正當位置,但女性卻始終附屬在男人之下,故而介紹自己時,總需要加上「女/人」。這也是為什麼波娃認為,女性和男性並不真的和陰陽兩極一樣對稱,因為男人等於男性也等於中性,可是女人卻等於陰性,回想一下法文怎麼講「人」便可知(Homme=人=男人)。男人是人類的絕對標準:定義和區分女人的參照物是男人,而定義和區分男人的參照物卻不是女人。她是附屬的人,是與主要的對立的次要者,是「他者」(autre),但他卻是主體,是絕對(absolu)。他者的地位與處境,都是靠主體靠絕對來定義的。

歷史上第一齣以女性為主角的喜劇:亞里斯多芬的《利西翠妲》,故事中的希臘女人們為了實現其訴求(反戰)而發動「性抗爭」。但波娃指出這不過是一齣戲劇,實際上女人還不曾運用過男人的性需求在社會上得到過解放。


2. 男人眼中的女人是什麼?

  細數歷來的哲學家,對女人的定義,多半令人失望,如亞理斯多德就認為女性是殘缺的人(低劣);聖多瑪斯則以為女人是附屬的人;至於Michelet就認為女人是相對的人(他異)。至於社會期待的女人應該是什麼?就抽象特質來說,是陰柔、體貼與照顧等等;就具體特質而言則是母親、女兒、處女與妻子等等。

曾經寫過《女巫》(La sorcière)的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歷史學家朱爾‧米榭勒(Jules Michelet),在晚年也寫了一本《論女性》(La femme)的小書。從這些佳言金句當中似乎可以體會到有種「相對的」意味。

波娃眼中的女人是被生理構造限制它主體性,而且在男人面前作為性存在而已。對波娃來說,所謂具有女性特質,就是顯得軟弱、無用以及溫順。可是從科學角度來說,在某種程度上任何特性都是取之於處境的一種反映,如今之所以不再有女性特質,是因為它從來沒有存在過,每個具體的人都是獨特的存在。很明顯地,可以從這一點看到波娃的存在主義特質。正因為每個人都是受到處境的塑造,也都是獨特的存在,所以她不認為有永恆的女性特質。

3. 女性為何沒有對男性治權提出異議?


  這是因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某個性別完全支配另一個性別,女性始終從屬於男人,所以其依附性不是某個歷史事件或者社會變化造成的。正因為她們是附屬於男人,所以她們所得都只是等著男人的恩賜,作為被動的女性,因為沒有爭取,只是接受,而跟男人結盟的好處則是可以持續地從中獲利,這也是女人一直無法成為主動者、成為主體的原因。

  但女人為何沒法組成一個階級?波娃以為這是因為女人沒有武器與籌碼,無法與作為整體的男性相對抗。其次,女性沒有共同歷史與信念,她們沒有過去,沒有歷史(「歷史」這個字的英文可是「男人的故事」),也沒有自己的宗教,而且沒有無產階級因為工作和切身利益而產生的共同責任感,因為她們始終是分散在各個家庭裡,且依附著由男性主持的家庭,種種原因使得她們無法形成一個整體,進而團結起來。講到這裡,筱渝老師講述了蕭伯納也曾批評:「美國白人先把黑人貶到擦鞋匠的地位,然後又據此得出結論說,黑人只會擦皮鞋,除此一無是處」,據此波娃下結論道:「人們最多同意給另一個性別一種『差異中的平等』,而不曾給出真正的平等。」正因為處境帶給女人、黑人的機遇比較少,所以這些弱勢的成就比較低,但問題在於我們是否還要放任這種情境繼續下去?

美國舊金山公共圖書館推廣婦女歷史月的活動海報,以「她的故事」為標題,來提醒大家歷史不是指有「他」。圖片來源: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4. 他者

  所謂「他者」並非新鮮產物,而是自古就有,他者這個範疇跟意識一樣原始。有他者,是為了讓自我、我族能夠認同。換言之,沒有他者,就不知道哪些是自己人,因此,自我的概念甚至是依賴他者來確立起來的。

5. 存在主義

  法國存在主義的口號是:「存在先於本質」,這由沙特先喊出來的口號,意味著以人為本,並且主張無神論。正因為沒有上帝,人拿回自主的權利,故而人的存在是一種籌劃、為自己的人生與生命籌劃,只有想要自己成為自我本身,才有可能獲得自我本身。這種脫離自己,超越自己的處境,超越自己的存在,就是人類存在的狀態,也就是人類自由的根據。

  那麼對於女性的處境及超越方法何在呢?一個人怎樣才能得到實現?其次,也要認清哪些路對女性是開放的?哪些路對她是封閉的?在依附地位上,應該怎樣恢復獨立?第四,哪些環境限制了女性的自由以及應該怎樣戰勝他們?

  對於上述問題,波娃以為「自由」才是判斷與行事的原則,而不是出自主觀的「幸福」。她提供研究的步驟在於:首先,討論生物學、精神分析和歷史唯物論對女人的見解;其次闡明「女性的現實」(réalité féminine)這個概念是怎麼形成的?第三,從女人的觀點去描述世界想要女人怎樣。

1957年刊登於報紙上的一則嘲諷漫畫:「Jones先生用雨傘把自己掛在燈柱上,試著要跟Phipps女士打招呼,但還是不成功。」當時女性過寬的裙子成為行動不便的原因,也成為社會(男性)茶餘飯後的玩笑。圖片來源:Alison K. Lange, LAMPOONING POLITICAL WOMEN.

6. 兩性的身體與處境

  男性:男性相信他的身體和世界的關係是直接的、正常的,認為他的認識是客觀的,同時認為他的認識是客觀的,同時卻認為女性的身體是障礙和禁錮,處在他所持有的東西的重壓之下。

  女性:人們企圖把她固定在客體地位上,使她永遠是內在的,因為她的超越將永遠被另一個主要的統治意識超越。女性的悲劇就在於她處於這種衝突裡:每個主體應該作為主要者的基本訴求,和把她建構成次要者的限制處境之中。

7. 【筱渝老師補充】Louis Dumont兩性的階序理論:對立面的涵攝(將對反者含括)

  上帝首先創造亞當,他是人類物種的原型。緊接著上帝從亞當多餘的肋骨提取夏娃,從此性別分化為二。可想而知的是,亞當在夏娃還沒誕生之前代表「人類」該一物種,在分化之後代表人類中的「男性」,所以,亞當就是人類就是男性,既然男性為人類的代稱,因此男人可以含括女人,但是女人不能反過來涵攝男人。因為高階可以代表低階,但是低階無法涵攝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