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反烏托邦三部曲】第六週課程報導(上)

 課程報導/在下    2021年4月17日


  本週是「反烏托邦三部曲」讀書會的最後一堂課,宜穎老師討論的主題是:愛、性與反抗的地方,在這三部小說當中,不約而同地把「性與愛」——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動物性本能——視作能夠對抗極權統治的一種手段。何以性慾與愛人的能力,被視為可以對抗極權所帶來的一致性?今天的講課當中,宜穎老師將會好好談論一下《1984》當中「下半身的革命」,同時也會與三部曲加以比較。最後將會談到三部曲的影響,如何成為反烏托邦小說的奠基,以及介紹一下二十、二十一世紀,特別是中港台的反烏托邦小說。

認真講課的宜穎老師,六週的時光怎麼過得這麼快呀~

【無產者與對無意識的壓迫】

  在《1984》當中,歐威爾透過主角溫斯頓多次說出:「如果有希望,只在無產者身上。」在上週的課程當中,宜穎老師曾提到作為記者的歐威爾曾經報導過英國工人階級,他認為那種相對於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是更為純樸、自然的,這樣的印象似乎便套用在《1984》的無產者身上。

  不過,雖然無產者佔了社會上的大多數,卻沒有使之動盪的政治意識。歐威爾可能受到馬克思的影響:「解放的領導者是哲學家,解放的核心是無產階級。」(〈黑格爾左翼哲學批判〉)主角溫斯頓是一個類似「哲學家」的角色,在小說中是屬於中層階級的週邊黨員,他不斷去詢問無產者過去與現在生活上的不同,想要讓他們產生政治意識,認為一旦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馬上就可以把老大哥推翻,不過他得到的反應總是讓他非常挫折,大多數的無產者所關心的,都是非常瑣碎特定的小事。

   無產者的「沒有意識」(unconsciousness)意謂著老大哥的極權,深入到人們的無意識(unconscious,潛意識)當中,例如書中的「新語」,由片語所組成,但不是真正有意義的話,只是一些來自潛意識的雜訊。潛意識的壓抑,也意謂著人失去了可以保有「自我」的空間。在故事中是透過讓家庭成員彼此監視的方式來實行,如此一來也同時摧毀了「家庭」的概念。

現實中的1984:當時流行的美國電視節目 「家庭問答」 (Family Feud),由兩個家庭組隊進行益智搶答。

【下半身的革命】

  宜穎老師認為,用「性/性慾」這種極端個人的行為來對抗外在加諸於自己的控制,是非常西方的觀點。在《我們》與《美麗新世界》當中,性慾都引發了對現實的不滿,進而動搖既有政權。在《1984》當中,黨嚴格控制著黨員的性慾,「好性」是為了生殖而從事的性交,性飢渴造成的歇斯底里可以轉換成戰爭狂熱和領袖崇拜,真正的原因是:性本能造就了它自己的領域非黨所能控制,因此必須盡可能將性的樂趣加以摧毀。作者歐威爾藉由女主角茱莉亞之口說出:「如果你內心愉悅,還有什麼必要為老大哥、三年計畫、兩分鐘仇恨那一堆名堂感到興奮?」

  除了性之外,故事的另一個重點便是「愛」,愛與性同樣是屬於個人的判斷與選擇,且具有一些特點:愛是不對等,且不求回報的;愛也是無法預先計畫、不可預期的;愛與仇恨的方向/對象更是隨時可以扭轉,這都不是要求正統、一致性的黨所樂見的。

  宜穎老師認為小說主角溫斯頓是一個半英雄式的人物,他買了一本筆記本要來寫日記,比起其他人來說,溫斯頓保有一些自我意識,一方面想要掙脫黨的控制,一方面逐漸產生出自發的性慾。溫斯頓與書中另外兩個角色:歐布萊恩與茱莉亞,三人間逐漸衍生出偏離黨的領導方向的情感關係,也帶出作者藉由性與愛所要討論的政治意義。


電影《1984》配樂「溫斯頓與他的日記」,由英國音樂劇二重唱Eurythmics 編寫,
收錄於同名專輯《
1984(For the Love of Big Brother)》

 ●   做愛:保持人性

  在小說當中,溫斯頓與茱莉亞之間的性愛關係,代表了個人對抗集體的行動。溫斯頓在自己夢中的黃金國看到了一名黑髮女子,以優雅、不屑的姿態,揮掉了身上的衣服,也彷彿將整個文化、思想制度、老大哥、黨、思想警察一掃而空。溫斯頓身受這樣的茱莉亞所吸引,也說明「性」對於溫斯頓而言的意義是政治的行動,顛覆黨的力量。

電影《1984》劇照,溫斯頓夢中自由奔放的茱莉亞

  但是對於茱莉亞而言,「性」只是一種小小的反抗,她比溫斯頓更早看穿黨的禁慾控制,她故意與許多人做愛,以不影響整體、不被發現的故意犯規,來獲取小小的勝利感,但對於有組織的反抗卻沒有興趣。溫斯頓稱她為「下半身的叛逆者」。

  宜穎老師提到,隨著兩人性關係的加深,故事中也增加了對「愛」的討論:溫斯頓開始想要佔有茱莉亞,而不只是將做愛當成反抗行為。相愛中的兩人也討論到有朝一日的「背叛」問題,要是被黨抓住,招供算不算背叛呢?溫斯頓認為只有當他放棄對茱莉亞的愛,才是真正的背叛,真正失去了人性。

 ●   愛與折磨,界線模糊

  故事中段溫斯頓與茱莉亞加入了歐布萊恩領導的兄弟會。宜穎老師指出,其實溫斯頓在發展與茱莉亞的關係之前,早就先被歐布萊恩所吸引,認為對方是與他精神上同在的夥伴。在加入兄弟會的儀式上,歐布萊恩提出一連串違背人性的「教義問答」來考驗兩人的決心,唯獨在問到是否願意為了兄弟會而分手時,茱莉亞主動表達了反對的聲音,而溫斯頓遲疑許久。對溫斯頓而言,與兄弟會的政治關係勝於與茱莉亞的男女關係。

2017年百老匯舞台劇版的溫斯頓與歐布萊恩,圖片來源:THEATER MANIA 
偷偷另推一張畫得很虐的歐布萊恩 (請點連結) 繪師 Alanica

  歐布萊恩所代表的角色十分微妙,在溫斯頓被逮捕後,他是唯一在刑求時又與溫斯頓保持對話的人,既是迫害者又是保護者,是拷問者又是朋友。歐布萊恩甚至要溫斯頓聽自己加入兄弟會的誓言,要他了解到那些違背人性的誓言內容,跟黨所做所為並無差別。他又被迫脫去衣服,也脫去自己的尊嚴。但在歐布萊恩施加的雙重折磨下,溫斯頓反而覺得對方是他的知己,愛與折磨的界線變得模糊,宛如被權力者強姦身心,被要求完全的服從。

 ●     101號房:人性閹割

  故事的最後,溫斯頓被推進了「101號房」。這是黨要求他「重新納入社會」的最終階段。在這個房間裡,每個人會面臨到他最難以承受的事物。最終溫斯頓在極大的恐懼當中,背叛了對茱莉亞的愛,而這也使得他的心靈就此完全被掏空,無法區分現實、記憶與真假,被黨所建構的真理所填滿。故事以「他敬愛老大哥」作為結尾,宜穎老師指出這也是一句帶有雙重思想的話——老大哥說是愛,那就是愛了。

電影《1984》結尾場景

  雖然這看起來是一個很悲觀的結尾,但宜穎老師補充了《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艾伍德對《1984》的評論,她指出全書最後附錄的〈新語之道〉(The Principles of Newspeak)是以英語的過去式來書寫,似乎暗示這是一個在2050年之後被記錄下來的故事,也意謂著「希望」仍然存在於「未來」。

--

【同場加映一】《1984》電影片段:http://j.mp/1yN1BxB

【同場加映二】《1984》電影配樂:https://youtu.be/jDNoyf1h9G0

--

相關文章:

第十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反烏托邦三部曲】第五週課程報導

第十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反烏托邦三部曲】第六週課程報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