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德希達《書寫與差異》】第六週課程報導 (2)

 課程報導/M. Y.        2021年1月16日

二、結構主義之後

【李維史陀說了什麼?】

人類學家李維史陀開創了結構主義的知識範式,反駁當時主流的現象學思潮以人類視域所生產的知識論模型,他認為必須貼合著真實人類的文化生活才能產生真正的知識,因此他以田野為方法,深入西方以外的地區,專注在人類社會的親屬結構、圖騰制度與神話傳說的研究。他的著作繁多,其中《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1949)、《野性的思維》(1962)、《神話學》四部曲(1964-1971)是他一生重要的貢獻。


結構主義關注中心以及透過差異而形成的分類結構。在德希達的討論中,中心必須外於差異的領域,用以確保差異存在並持續運作下去。關於中心與結構的關係,我們可以透過現代社會習見的紅綠燈作為解釋何謂中心的範例,紅綠燈是透過連續的光譜進行色相的分類,紅燈與綠燈是文化上任意建構出的顏色指稱,紅燈與綠燈之間的黃燈是介於紅與綠的中間色相,作為中心,區別紅與綠,我們不需要一種判別絕對紅與綠的認知能力,只要有黃色作為中介、中心,我們即可辨識差異。因此中心必須是外於結構,但又必須存在以維持結構穩定。

又譬如幾何座標的中心,在原點X軸與Y軸交會處,形成四個不同正負值組成的區域作為結構,但使這個區分得以可能的原點卻不在差異結構之中。故而存在著以結構為中心與另一種發現中心不在結構之中的「解中心」思考,後者將不再相信中心具有自然的位置,只是一種有著遊戲功能的無止盡符號替換活動。



中心既外於結構又內於結構,因此結構在別處有另一個中心是合理的推論,德希達認為這是為何傅柯在討論人文科學的知識型時,各時期知識型立基的前提:在各個歷史時期中耙梳脈絡,之後找出規則,最後區分出各時代的認識模式的差異。德希達認為李維史陀在《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所述及的亂倫禁忌的說法其實已經涉及一種結構中的雙中心,這個立論揭示了中心是變動的可能性,也引發了解中心的思考。



李維史陀以結構主義的符號思考進行自然與文化的區分,提出自然即是普遍、自發且不依賴任何規範的領域;文化即是殊異、依賴規範系統,並與其他規範系統有別的領域。然而,亂倫禁忌同時又是普遍的、又是規範的,乃是這種二分法的破例。德希達認為李維史陀所提出的亂倫禁忌的解讀揭示了自然與文化分類的重疊之處,這種分類方式已然失去了獨立於差異的中心位置,中心必須外於分類制度,才能穩定的進行區別,但同時也不再相信該中心所具有的獨立地位,才能揭露出中心的重合之處。因此,這種對於亂倫禁忌的解釋,其實正創造了一種去中心的人文科學知識型的建立。



相關文章:

第九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德希達《書寫與差異》】第六週課程報導 (1)

第九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德希達《書寫與差異》】第六週課程報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