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讀書會第18期 ▌深度閱讀 X 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X 劉又仁 第五週課程介紹

 


第五週|德希達 VS. 李歐塔:哲學是慾望翻轉語言的時刻?

進度:《為什麼哲學思考》第三講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bookworm18lyotard

——

  德希達在1982年針對李歐塔的後現代哲學立場進行解構。德希達認為李歐塔重視差異的語言哲學僅管十分迷人,但也令人迷惑。李歐塔曾經說「我們必須試著不依賴任何判准去進行判斷」,這是否意味著語言、判斷與人的關係可以切斷過往的一切偏見與習俗?這是否意味著可以不依賴任何法則(law)去進行判斷?緊接著德希達以卡夫卡難以歸類的作品〈在法的門前〉為主軸,解構李歐塔借重康德哲學所擘畫出的判斷理論。

  李歐塔在多年之後,在《童年拾讀》(Lectures d’enfance)同樣以卡夫卡為主題提出了回應。他回到了《為什麼哲學思考?》第三講的結尾:「哲學是受傷的童年」,來說明人、法則與語言的關係,並非如德希達所設想的:法則人人不得其門而入。相反地,李歐塔認為,法則不斷嘗試侵蝕與佔據人最內在的部分,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

——

又仁老師說:

  德希達並不是後現代主義者。他並沒有什麼一定的立場。對我來說,他只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文本細讀者、學習者與批判者。他總是閱讀中,並找出現下流行的閱讀方式與組織方式還有什麼沒注意到的徵象,並進一步點破各種閱讀方針所帶來的死角。這麼做不只是為了閱讀,也為了向文本學習如何生存。故而,德希達的文章常出自生命與文本的奇特交織經驗,這種經驗他稱之為「延異」(différance)。他所謂的解構也只是如實地陳述他在文本中所遭遇的難題、疑問與難以斷定。因為這正是生命在各種僵局中不斷經歷的課題。

  在1982年為李歐塔舉辦的研討會「如何判斷?」上,德希達提到他剛遭遇到的奇特人生經歷。他在捷克為異議人士舉行的私人講學,因執政當局的監控而不得不中斷。隨後,家人與朋友和他失去了聯繫。原來正當他取消行程準備回到法國,海關在他的行李中找出了毒品,並為此監禁了他。捷克當局此舉震撼了法國學界、媒體與政府高層,在法國與媒體的壓力之下,捷克被迫放人。

  德希達在會議中提交的論文〈偏見:在法的門前〉中,重提此段經歷。德希達提到,他刻意告訴監獄中的官員,他只是來循跡布拉格的卡夫卡景點,那些毒品並不屬於他。(他沒有供出他來秘密講學的事,而且他講的主題是「笛卡兒與語言」)當局為他安排的律師告訴他,「別太悲劇性地看待這些事」「就當作是一趟(卡夫卡式)文學體驗」。並對德希達的供詞評論說「每個攜帶毒品的人都說毒品不是他的」。

  由蘇聯、捷克官員與律師所組織的政治迫害,一方面已經宣判「有罪」,另一方面要那些站在法律面前受審判的人「僅僅當作是文學體驗」,令德希達在監獄中構思給李歐塔的論文,借用了佛洛依德、康德與卡夫卡,將主題聚焦在文學與法律的雙重介入的延異經驗,以此對準李歐塔所說的後現代公正所設想的「慎思明判」。

  對李歐塔來說,哲學思考是慾望無法在言說中呈現的挫敗與探索,擺脫現實既有的語言框架,並進一步在「明判」的理念下呈現那難以被說出的經驗。但在德希達那裡,生命無法呈現的經歷恰恰是它在文學與法律的交織之中,因著客觀現實的曖昧模糊所引發的焦慮、不安與詢探才得以被發現。在語言之中進一步探問語言現實的模糊與難以斷定下,人們只會不斷發現「偏見」與「明判」一開始不存在絕對的界線。

  李歐塔的「童年」概念首次出現在《為什麼哲學思考?》。當德希達日後因海德格的納粹事件風波殃及,李歐塔再次從「童年」的角度分析海德格、德希達與解構一干人等,並反對急著將海德格的哲學與他的納粹立場辨析開來。他們這麼做,彷彿是在反對某種「童年」。並在一場講座中以「法律之先前」為題講述卡夫卡,不同於德希達的文學與法律的延異經驗引發人們的渴望並促使人們前去探問與註解「它們在說什麼?」,李歐塔進一步去建構語言、法律與刑罰不論再怎麼鋪天蓋地,客觀現實再怎麼難以撼動或荒謬絕倫,都難以觸碰到每個人生命經歷的「童年」之上。

  如果說,解構就是在文本中尋思「什麼正在發生」,強調當中「還有什麼尚未發生」的思辨歷程,在李歐塔那裡,哲學思考並不面對解構所強調的經驗。解構基本上都在時間之中,並將一切放入時間,放在過去,也放在未來。李歐塔的哲學思考則是與童年的難以言喻與揮之不去不斷建立關聯。哲學就是對永遠在當下相伴隨的童年的回憶。它在現在,同時也不在時間 之中。

  德希達的〈偏見:在法的門前〉向來不被李歐塔專家視為是重要文獻。不但這篇文章被冷處理,而且還常遭到誤解李歐塔與輕乎李歐塔的罵名。李歐塔向來也不是捍衛型的哲學家,很難從不同的哲學對話中看出李歐塔正在回應什麼樣的批判。喜愛觀看哲學家打架的我,剛好對德希達不大陌生,也剛好找到一些關鍵性文獻指出「童年」乃是對解構一方的回應。深深感到,德希達解構的精彩,李歐塔回應的深刻。

  為何從德希達的毒品走私疑雲變成「如何判斷李歐塔」?李歐塔的「童年」為何是一種伴隨著當下卻又不在時間裡頭的回憶?為何他會以「童年」來回應德希達的解構?就請大家一起來深度閱讀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吧。

💡相關閱讀:

李歐塔《為什麼哲學思考?》第三章閱讀筆記


[文字提供:劉又仁/圖像設計:黃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