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讀書會【美的濫用】 第五週課程報導(下)

課程報導 / LKM5566 2019年8月18日


〈美與政治〉章節中所探討藝術作品涉及了許多廣義的政治問題。廣義的政治問題涉及了社會正義、災難、苦痛…等問題。這些作品特別能夠讓我們反思,究竟藝術作品如何結合它的理念與感性形式,還有審美之美 (aesthetic beauty),在其中的地位。


1993 惠特尼雙年展 (圖片引用自 The Visualist)


這些藝術作品,會展現出以下的特質:當我們在觀賞這些作品時,不會只考察它的形式或者美(有時則根本無關美),還會去探詢、詮釋這幅作品的意義。Danto 以 1993 年舉辦於惠特尼美術館之富有爭議性的雙年展為例,其中展出了許多關於種族、性別壓迫議題的作品。這些作品的特質,要求觀賞者除了掌握表現的形式外,還得反思作品的意義與理念,甚至是希冀觀賞者與藝術家一起去改變社會。這也同時改變了美術館原本作為介紹藝術品及藝術鑑賞的教育功能,美術館與策展人都必須重新理解藝術與美的意義,九O年代的藝術品多有成為文化知識的中介者,從藝術品當中觀者可以瞭解當時的文化景況。


另外,這些藝術作品,也不一定是「美」的,有時候它們展現出的是醜陋與恐懼。如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Guernica)。之所以如此,即是畫家對政治議題憤怒的回應,讓觀看者感受到西班牙內戰的困苦。另一個相似的例子是 Motherwell 同樣以西班牙內戰為主題的畫作哀歌 (Elegies)。Danto 認為這幅畫展現出一種形式美,但它的美是為了展現出理想政治形式消逝與生命殞落的哀傷,將精神的苦痛與美結合產生出哀思,透過公開作品而讓眾人分攤那份國族的痛苦。Danto 稱這種美為「內在美」。


Guernica, 1937, Pablo Picasso  (圖片引用自 Wikipedia)


這種與作品內在意義結合的美,也有其他爭議。如巴西攝影師薩爾加多 (Sebastião Salgado) 的作品,皆是以苦難中的人們為主題。Danto 認為這種性質的作品,由於其內在意義是「苦難」,以美來表現苦難似乎不太適合。Danto 稱之為「美的不恰當」。儀真老師則認為這樣的美仍可以是審美意義上的美,只是道德上或許將遭受譴責。此外,若有作品因為徒有哀思而在行動上闕如,也會讓某些人感受到醜陋,但這是二階意義的醜,不是審美意義、感官意義的醜。


The Salt of the Earth (中譯:薩爾加多的凝視)
片長:110分鐘

導演:Wim Wenders, Juliano Ribeiro Salgado


以這些作品為例,Danto 欲指出:美不再具有從前獨特的地位,如今「藝術美」的創造不只是讓觀看者耽溺與美之中,更要去反思其中的意義。同時注重內容與形式,藝術美是內在於作品的思想之中。換言之,美也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它必然與更大的社會架構、文化脈絡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介紹完 Danto 的思想後,儀真老師也舉出日本當代藝術家池田亮司(Ryoji Ikeda)所持之不同看法。池田先生宣稱其藝術並不是要傳達什麼「意義」,他更想讓觀看者「感受」,也不想去剝奪觀看者在感受作品時的自由。課堂中,也有學員對意義的傳達,乃至於意義與形式的結合有不同的看法。只是大家都等下課才單獨找儀真老師討論,這樣很可惜喔!


其他參考資料

李威儀,溫德斯的凝視怎麼了? ——關於《薩爾加多的凝視》,攝影之聲


相關文章

第二期讀書會《美的濫用》 第五週課程報導(上)


#美的濫用 #與社會文化緊密結合的美 #感受作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