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讀書會第20期 ▌深度閱讀 X 霍耐特《承認:一部歐洲觀念史》:第三週(7/30)第四週(8/05)課程介紹

 


用一張票,支持你深度閱讀 ê 靠山!

深度閱讀 ×《承認:一部歐洲觀念史》已經達到開課門檻啦!


  感謝各位的支持與報名,你們的每一張票都讓書蟲能夠開更多更好的課程,也讓用心的講師們能得到更加合理的回饋。夾帶著喜訊,本篇文要來繼續介紹鍾山老師「成功爭取」及「繼續推動」的第三第四週課程囉!


第三週(7/30)課程【從休謨到密爾:承認與自我控制】


  「正當法國在17和18世紀關注於社會等級秩序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衝突問題之時,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不列顛的思想,已經開始面對工業革命後的經濟行為對於原先被傳統道德原則所保護的公共生活空間逐漸帶來的挑戰。

  在私人利已主義以及對他人乃至於普遍福祉的共通感(sensus communis)兩者之間爭論不休之際,休謨(David Hume)的道德哲學延續了從沙夫茨伯里伯爵三世(3rd Earl of Shaftesbury)到蘇格蘭啟蒙主義者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對他人福祉的道德感學說,以「同情」(Sympathy)概念為英國的recognition學說建立了心理學基礎。

  這種藉由社群所建立的道德心理學後來則成為了英國思想的傳統,在霍耐特進一步談論亞當.斯密(Adam Smith)與密爾(John Stuart Mill)下,我們會驚訝的發現,他們都延續了前述休謨的社群主義道德哲學,並且透過最新的研究可證實,斯密從來不是「自由放任」這種意識型態的倡議者,反而企圖由道德哲學對之予以節制;並且密爾則可以算是一名倡議共同情感並以之對抗個人的自私與貪婪的社會主義者!」

*第三週的上課日期在星期日(7/30),大家不要跑錯日期了喔!


第四週(8/05)課程【從康德到費希特:承認與自律】


  「不同於法國的統一王國圍繞在宮庭中的權力鬥爭與英國的資本主義對傳統社會的挑戰,在17世紀的德意志地區的各個小型邦國卻因為政治的不集中與經濟的不發達,反而使市民階層在社會生活中特別活躍。因而在這個地區的主要問題即是,究竟以何條件才能實現所有市民在政治上的平等。

  這樣的環境促使德語地區爆發了一場(純粹在思想層面上的)革命,即康德(Immanuel Kant)所試圖將世界整體都把握在理性範疇之中的觀念論體系。對霍耐特而言,如果在法語與英語地區對「承認」觀念進行的主導概念分別是amour propre(自戀)與sympathy(同情),那麼在德語地區則是一個康德倫理學上極為含糊與爭議的概念,即對法則(從而也意味著對他人)的「敬重」或「尊重」(Achtung)。

  對他而言,康德的這一概念不但連結了倫理法則與行為之間所需要的動機鴻溝,也作為認知與實踐之間的橋樑。如此,康德的思想便為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正式提出「承認」概念提供了溫床。

  基於康德倫理學的自律(Autonomie)的思想被費希特進一步以觀念論的方式詮釋為「自由的自我規定」(Selbstbestimmung / self-determination,或譯自我決定,也就是我們後來民族主義運動所使用的「自決」),那麼,費希特則進一步提問:在一個主體與另一主體相遇的「相互承認」狀態之中,這一經驗究竟對主體的「自由的自我規定」(能如何認知並實現?」


*第四週的上課日期在星期六(8/05),大家不要跑錯日期了喔!


▌課程時間:

(7/16,日)、(7/22,六)、(7/30,日)、(8/05,六)、(8/12,六)以及(8/19,六)的14:00到17:00。共六堂。

▌票種:

本期為「線上/ 現場」並行,目前提供「線上全票」、「現場全票」以及「線上單堂票」等三種不同選擇。

現場課程地點:思享森林咖啡共享空間臺北市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45號2樓之1
*參與現場課贈低消飲料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