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Chan 課程日期:2022.8.13
![]() |
繁中版《影像的宿命》封面即為Loïe Fuller的舞姿 |
新感性世界
本週課程開始,老師先補充說明上一週關於第四章「設計的表面」一些未竟之處。在這一章裡,洪席耶探討了藝術與工業設計之間的親密性──詩與平面設計共同存在著簡化形式的思想。舞蹈演員Loïe Fuller即是一例。她的舞蹈、裙擺的舞動與光雕藝術結合成多重文本的超媒體類型(Type hypermédiatique)影片連結,同時對應了商業設計關於標準、簡潔,講究功能的美學。儀真老師展示了德國Odol公司設計的牙膏商品廣告,上頭的流線圖案,呼應著Fuller的舞動姿態,也指向平面設計中文字、形式、圖像之間的對等、平等。圖片連結
假使存在不可再現(若有不可再現物)
在第五章中,洪席耶要挑戰當時經常被提及的「不可再現」。他試圖探問我們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宣稱某些存在者、形勢或事件不可再現?「再現」又如何服從這些條件,以便進入藝術的確定體制(régime, 一種看待藝術的思想)?
儀真老師強調,不可再現在此指的是「藝術手段(moyens)」無法再現,這指涉兩層意義:
1. 藝術無法讓某些事物的主要特徵變成在場。
2. 藝術特有手段的性質,使該事物無法再現,這包括:
a. 出現的過度,背叛了事件或情境的獨特性,顛覆了所有完整的感性呈現(présentation
sensible)。
b. 物質上的過度,使被再現物具有一種非真實的地位,而逃離其存在的重量。
c. 由於特定話語模式操弄的過度與缺乏,使藝術的再現物產生愉悅、遊戲、距離感,與被再現事物嚴肅的經驗、經驗的重量不相容。
某些事物,如「證人的話語」當中關於感性面、動情面,不可思考的面向,雖然這些經驗「曾經有過」,但難以運用藝術的手段加以再現。洪席耶在此提出關於「崇高藝術」的問題。英國哲學家博克(E. Burke)與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都曾提出對於美和崇高的看法,人類面對巨大的自然,恐懼的對象,會感到驚恐,但是當自我安全得到保障、人以理性與自我尊嚴超越對象帶來的痛苦,便油然而生一股敬畏感與崇高感,此種崇高,也難以用藝術手段再現。使一件事物成為不可再現,存在兩種異質但交錯的邏輯:一種邏輯是關於再現體制(像不像、適不適當)的標準;另一種則是關於模仿物與被模仿物的關係,以及模仿是否達到目的、帶來何種影響的邏輯。
洪席耶以17世紀高乃依再現的《伊底帕斯》為例,他沒有忠實再現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的版本,而是將伊底帕斯挖眼的演出從舞台上去除、減少預言的過度,並加入了愛情發展的情節。這些做法都是試圖服膺於當時代的美學規範與價值觀。
![]() |
電影《伊底帕斯王》(1967) 劇照 |
再現所意味的(Ce que représentation veut dire)
反再現所意味的(Ce qu’anti-représentation veut
dire)
非人性的再現(La représentation de l’inhumain)
![]() |
(左)翁戴《人類》(L’ Espèce humaine)封面;(右)克勞德·蘭茲曼(Claude Lanzmann)執導的1985年法國有關大屠殺的紀錄片《浩劫》(Shoah) |
👉《浩劫》預告:https://youtu.be/S7z8lOvfskk
不可再現的思辨性曲張(L’hyperbole spéculative de
l’irreprésentable)
曲張(Hyperbole)指的是兩股力量交會時形成的動態、反映。簡體中文版本翻譯為「誇張」。反再現的藝術,強調「沒有不可再現之物」、「不存在內部限制的藝術」。但這個觀點,仍與藝術固有語言之誠信,以及某些事件的不可化約性之間產生張力。Rancière認為不可再現的曲張化所能達成的,只是將它企圖揭露告發的理性化系統予以完善化而已。倫理上要求應該要有例外經驗的專屬藝術,這迫使我們在辯證的可知性∕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é dialectique)形式上,必須有所增補加建。不可再現的邏輯,只能以一種最終摧毀自身邏輯的曲張來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