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讀書會第15期 ▌深度閱讀賈克.洪席耶《影像的宿命》第五週課程報導

紀錄:Chan        課程日期:2022.8.13

 

繁中版《影像的宿命》封面即為Loïe Fuller的舞姿

新感性世界

本週課程開始,老師先補充說明上一週關於第四章「設計的表面」一些未竟之處。在這一章裡,洪席耶探討了藝術與工業設計之間的親密性──詩與平面設計共同存在著簡化形式的思想。舞蹈演員Loïe Fuller即是一例。她的舞蹈、裙擺的舞動與光雕藝術結合成多重文本的超媒體類型(Type hypermédiatique影片連結,同時對應了商業設計關於標準、簡潔,講究功能的美學。儀真老師展示了德國Odol公司設計的牙膏商品廣告,上頭的流線圖案,呼應著Fuller的舞動姿態,也指向平面設計中文字、形式、圖像之間的對等、平等。圖片連結

 👉LOÏE FULLER 紀錄片 by STANISLAW WEGRZYN https://youtu.be/6otKTAz3B1Y

假使存在不可再現(若有不可再現物)

在第五章中,洪席耶要挑戰當時經常被提及的「不可再現」。他試圖探問我們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宣稱某些存在者、形勢或事件不可再現?「再現」又如何服從這些條件,以便進入藝術的確定體制(régime, 一種看待藝術的思想)?


儀真老師強調,不可再現在此指的是「藝術手段(moyens)」無法再現,這指涉兩層意義:

1. 藝術無法讓某些事物的主要特徵變成在場。

2. 藝術特有手段的性質,使該事物無法再現,這包括:

    a. 出現的過度,背叛了事件或情境的獨特性,顛覆了所有完整的感性呈現(présentation sensible)。

    b. 物質上的過度,使被再現物具有一種非真實的地位,而逃離其存在的重量

    c. 由於特定話語模式操弄的過度與缺乏,使藝術的再現物產生愉悅、遊戲、距離感,與被再現事物嚴肅的經驗、經驗的重量不相容。

 

某些事物,如「證人的話語」當中關於感性面、動情面,不可思考的面向,雖然這些經驗「曾經有過」,但難以運用藝術的手段加以再現。洪席耶在此提出關於「崇高藝術」的問題。英國哲學家博克(E. Burke)與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都曾提出對於美和崇高的看法,人類面對巨大的自然,恐懼的對象,會感到驚恐,但是當自我安全得到保障、人以理性與自我尊嚴超越對象帶來的痛苦,便油然而生一股敬畏感與崇高感,此種崇高,也難以用藝術手段再現。使一件事物成為不可再現,存在兩種異質但交錯的邏輯:一種邏輯是關於再現體制(像不像、適不適當)的標準;另一種則是關於模仿物與被模仿物的關係,以及模仿是否達到目的、帶來何種影響的邏輯。

洪席耶以17世紀高乃依再現的《伊底帕斯》為例,他沒有忠實再現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的版本,而是將伊底帕斯挖眼的演出從舞台上去除、減少預言的過度,並加入了愛情發展的情節。這些做法都是試圖服膺於當時代的美學規範與價值觀。

電影《伊底帕斯王》(1967) 劇照

再現所意味的(Ce que représentation veut dire)

 從上述的例子,洪席耶想指出的是,「究竟什麼在管理和限制再現」?儀真老師整理出了三點,一是再現涉及可見物對語言的依賴,一種讓人看與不讓人看之間,沉默的妥協;二是再現涉及知道與不知道、行動與受苦、知性效果與感性效果的調節;三是虛構理性與經驗理性之間的分離與調節,一方面要讓觀眾享受虛構,但另一方面也要讓他們在現實中認可。

 

反再現所意味的(Ce qu’anti-représentation veut dire)

 (anti)再現不是非(non)再現,反再現要推翻的是一種「再現的體制」,洪席耶強調一種新的藝術體制,於其中所有藝術主題都可以提供任何藝術所用。「再現」將從各種限制當中解放,如小說中的人物、事物不再因身分高低而有所區別,一切都平等可再現。

 

非人性的再現(La représentation de l’inhumain)

 洪席耶認為,即使是悲慘、殘酷的的集中營回憶,仍然能夠通過特定手法再現。他舉翁戴(Robert Antelme)《人類》(L’ Espèce humaine)為例,文學仍然能夠再現翁戴身處集中營的特殊經驗,他將生命帶往最基本面向的書寫,只有一個接一個的小動作與小知覺,把集中營的縮影,轉化為對人類基本表象之赤裸生命的肯認。此外,儀真老師也提到藝術家如何通過選擇處理死亡、殘酷場景的表現。

(左)翁戴《人類》(L’ Espèce humaine)封面;(右)克勞德·蘭茲曼(Claude Lanzmann)執導的1985年法國有關大屠殺的紀錄片《浩劫》(Shoah)

👉《浩劫》預告:https://youtu.be/S7z8lOvfskk


不可再現的思辨性曲張(L’hyperbole spéculative de l’irreprésentable)

曲張(Hyperbole)指的是兩股力量交會時形成的動態、反映。簡體中文版本翻譯為「誇張」。反再現的藝術,強調「沒有不可再現之物」、「不存在內部限制的藝術」。但這個觀點,仍與藝術固有語言之誠信,以及某些事件的不可化約性之間產生張力。Rancière認為不可再現的曲張化所能達成的,只是將它企圖揭露告發的理性化系統予以完善化而已。倫理上要求應該要有例外經驗的專屬藝術,這迫使我們在辯證的可知性∕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é dialectique)形式上,必須有所增補加建。不可再現的邏輯,只能以一種最終摧毀自身邏輯的曲張來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