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大衛.哈維《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第五週課程報導

 課程報導/在下   20211030

Nighthawks by Edward Hopper, 1942, 維基百科


  本週主題「危險的矛盾」所討論的是書中最後三個(
15-17)矛盾。與先前所談論的「固定的矛盾」、「變動的矛盾」不同之處在於,假使資本主義循環像是一個不斷轉動的引擎,根本的矛盾就像是引擎本身所使用的零件,每個零件各有其問題,而在運轉過程當中,又再產生出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由創新產生出來的變動、新的自由解放與新的支配壓迫,在這樣一路下來,我們是否改變了什麼?是否確定這個文明的發展沒有走偏呢?顯然作者在最後三個矛盾所要做的便是這個審視的工作。而他的結論是:危險。大衛.哈維所要探討的有三方面:經濟的加速、與自然的關係、對於人類的影響。而這三個危險都來自一件事情,就是資本主義的繼.續.運.轉


【矛盾15、無止境的複合成長】

  首先是經濟的成長,作者在這章當中引用了數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例如Angus Maddison人均GDP計算,來說明1950年後世界經濟在總體上的「加速」現象。作者其次問到,經濟是否可以持續成長下去?這樣的成長又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怎樣的改變?朱老師提到,其實在經濟學研究當中,關於經濟史這種長期發展的研究其實很少,且說法也各不相同。不過,我們可以去注意周遭所出現的「增長」,例如2008金融海嘯的虛擬資本過度擴張導致後來的貶值。此外,增長也不限於經濟方面,例如在之前的課程中提到,城市因自我行銷而創造出來的「奇觀」,甚至在網紅世代當道的生產消費者(prosumer),將自己也打造為一種奇觀。但作者指出,在這些增長當中其實並沒有產生新的東西,只能說是資本的最後掙扎,並非帶來什麼新境界。

 

Photo by Mihály Köles on Unsplash

【矛盾16、資本與自然界的關係】

  自然資源是否有其極限?朱老師先介紹了一本關於這個議題的名著《增長的極限》,作者是一個由工業家與科學家成立的全球智囊組織「羅馬俱樂部」於1972年所發表。而馬爾薩斯更早便在1798年便提出他的警告。儘管這些預言目前為止都尚未實現,但作者從「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的評價」去思考,提出資本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並非對立,而是「內化」,是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產和再生產。朱老師指出一個很重要的論點:資本是為了自身的循環而去發展、改造。我們對自然無疑造成了改變,例如孟山都的基改種子、綠色產業、碳交易排放權的交易,自然已經被貨幣化、市場化、資本化,捲入了資本的積累循環當中。之前所談論過的根本矛盾問題,也可以在自然這個面向當中提出討論。

  作者特別討論了環保運動與資本之間的關係,並指出兩點:其一、資本未必反對環保運動,特別是在符合成本效益的論述之下,或者將生態的耗損代價轉移到別處。其二、資本不會因為環境受到威脅而自行崩潰。但是,作者在本章結尾時也指出在這種關係所具有的兩點危險:佔有自然、不事生產的「食租者」(rentier)階級勢力擴大;再者,我們也是自然世界的一份子,當從對於自然的知識到人類的DNA都逐一被納入商業化的邏輯,我們其實是與自然共同承受資本對於生活世界的「殖民」。

 


【矛盾17、人性的反叛:普遍的異化】

  在這章的討論當中,朱老師先舉了好幾部反烏托邦電影,像是《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2002)、《駭客任務》(Matrix1999)、《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2012)。雖然這些電影所探討的不見得與本書主旨相關,但我們可以去思考馬克思想要談的重點為何。由前述的討論看下來,可以了解到,問題不在於資本無法在矛盾中存活,而是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太大。為了要處理資本這個大引擎當中彼此聯繫的各項矛盾,作者認為,唯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結合政治與經濟行動,才有形成足以讓資本主義停止的力量。

  作者在這章對於「異化」的討論裡,有幾點值得注意:一、異化對於心理狀態造成的影響,小至無以名之的沮喪、憤怒與激烈行為,大至政治行動的催生;二、工作異化的人們,將在消費上異化,我們接受消費做為工作異化的補償,甚至以無理性的消費為傲;三、資本其實容不下不生產也不消費的真正閒暇,為此資本發明了「大規模分心武器」來消耗我們的時間,例如花費數小時、甚至整天去划手機、追劇、玩遊戲、沉迷於社群網路。雖然這些問題已然是我們所身處的現實,但也可能正因如此,我們很難意識到其實是資本造成這些問題。甚至像是社會企業、小農經濟等游擊的力量,也很難集結起來撼動資本主義。

 

【問題與討論】

鍾山老師:以高雄城中城的例子而言,那正是一個被資本發展所刻意遺棄的都市區域。而今天很多地方都流行文化再造,就哈維的說法,便是「加速」,假若加速是危險的,那麼他的立場是否傾向「減速」?

凌毅老師:大衛.哈維提出「加速」的說法,並非站在減速的立場,而是要指出加速是一種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幻覺,讓我們覺得發展會帶來改善。實際上,當我們之前討論到社區發展等另類行動時,哈維的判斷會放在是否可以對資本主義造成確實的傷害。

--

淳嫻老師:誠實的說,讀完這三章後,我感到不太愉快(笑)這樣是否會變成,每當我們要提出討論,必須被要求去解釋自己的動機?假使我們沒有反資本的覺悟,是否就形同資本主義的共犯?

凌毅老師:就今天的內容來看,哈維確實好像一直在潑冷水,否定各種漸進改變的可能,或許這個關於實踐的問題可以留待下週再一起來討論。

-- 

學員提問:文化資本、象徵資本、社會資本等是否也是資本?

凌毅老師:Pierre Bourdieu所謂的文化資本是指對於文化、社會關係的壟斷性,社會的上層階級定義了「有文化」或「有用的」社會關係,讓他人去學,但終究這個機制是要讓你學不會的。

 --

學員提問:大衛.哈維提到社會企業、小農經濟等就自由的立場上而言,與新自由主義站在同一陣線,但對於它們所幫助的人們而言,必須要先接受幫助,之後才能存續下去,當中的尺度要如何拿捏?

凌毅老師: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總是有迫不得已的做法,要解決當下的問題,大衛.哈維在意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進一步將這些力量集結起來,我覺得這是他所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