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書蟲微閱讀【4/24 (六) 朱凌毅/何謂都市?何以空間?:David Harvey和Neil Brenner對於Henri Lefebvre的矛盾閱讀】歡迎報名!!


聯合國的報告指出 ,2014年全世界人們已有超過一半的是居住在城市,預估在2050年這個比例將會再提高到每三人就有二個是城市人。城市體現了現代化生活。城市是偶遇邂逅的所在。城市既讓人觀看也讓人被凝視。城市是一種身份,縱使你離開了城市,也沒人能抹去你的城市氣質。 

然而,資本已然再造出全新的都市。生產與交易在都市提供的流動性中實現,流動的資本可以由建成環境吸納駐留,都市也反過來重塑了全新的資本。同時,都市也是人們被物化和異化之所在。人的主體性在經濟理性的計算與控制中逐漸失落,被置換成為對於風格消費的想望欲求。人們豐富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被都市抽象空間穿透替代。在資本的再造下,無處不是都市。 

◢如果都市已為資本競逐的空間,那麼主張進入城市的權利(right to the city)又有什麼意義呢? 


法國左翼思想家昂希.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1)循著日常生活批判,重新界定了城市權的意義。他開展的「空間生產」與「都市社會」理論,影響了當代重要的人文地理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1935-)以及新一代著名的都市研究者尼爾.布倫納(Neil Brenner,1969-)。哈維將資本循環與空間生產連繫在一起,指出「空間修補」如何轉移了資本積累危機,解釋都市何以構成當前資本積累的主動時刻。布倫納則在都市社會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全域都市化」理論,解析橫跨都市聚集與自然荒野之間的全面空間支配。 

有意思的是,雖然同樣受到「空間生產」與「都市社會」理論啟發,但是關於什麼是空間?何謂都市?空間如何生產?是資本生產了都市空間、亦或都市社會生產了資本?哈維和布倫納對列斐伏爾竟然有截然不同的解讀。講者從他們對空間尺度(scale)的歧義切入,一窺矛盾何在。這些矛盾閱讀的梳理,並不是為了評價何者更貼近列斐伏爾的本意,而是試圖從歧義中擴展知識與行動的可能。面對持續不斷湧現的迫遷、土地掠奪和環境剝削等社會矛盾,解析閱讀矛盾,期待的是與關注都市和空間課題的讀者一同跨越城市/鄉村、固著/流動、文化/自然等二元對立的侷限,藉由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視角開展我們對於城市的認識,無論你正打算從城市離開,或還想繼續留下。 

━━━━━━━━━━━━━━━━━━━━━━━━━━━━━━━━

 ▌何謂都市?何以空間?:David Harvey和Neil Brenner對於Henri Lefebvre的矛盾閱讀 

◍ 講師➠朱凌毅(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目前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 時間➠2021/04/24(週六)15:00-17:00 
◍ 地點➠手心境界共享空間(臺北市松江路297巷1號2樓) 
◍ 費用➠200元 ◍ 匯款帳號➠合作金庫商業銀行 開元分行(006) 
◍ 帳號➠5230765287506(匯款完成後,敬請私訊告知【您的姓名】及【帳戶後五碼】,以便確認。) 
◍ 講座詳情/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2J1f1EMNv31ZhdyY8

📌提供【#現場票】與【#線上直播票】
📌為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未配戴口罩或體溫高於37.5℃者,不得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