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德希達《書寫與差異》】第五週課程報導 (1)

 課程報導 / YHH    20210109




本週進入德希達《書寫與差異》第〈從有限經濟學到一般經濟學:一種無保留的黑格爾主義〉對巴塔耶的閱讀

進入文本之前,又仁老師先解說投影片的封面圖片:《沈睡的理性滋生魔怪》(El sueño de la razón produce monstruos)。哥雅(Francisco Goya, 1746-1828)這幅畫作,也出現在德希達這篇文章的討論脈絡。沈睡之人,靠著的那張桌子,空白之處寫的是:「沈睡的理性滋生魔怪」。又仁老師說,德希達藉由這幅畫要說明的是,理性之眠與非理性的出現,唯有在理性的情形下才有可能同時被看見。緊接著,又仁老師介紹巴塔耶幾本中文翻譯(詳見投影片第五頁),以及巴塔耶的著作(詳見投影片第四頁),並且推薦蔡翔任老師的博士論文(可於網路下載),這篇論文不僅對巴塔耶有深度的詮解與介紹,也點評德希達、傅柯、哈伯瑪斯的巴塔耶詮釋的突出與不足之處。

哥雅,《沈睡的理性滋生魔怪》,c.1797,銅版畫


又仁老師從「解構是一種文本閱讀的技術,或者怎樣才能擁有絕對無依賴的狀態」這個角度進入德希達的文本。所謂絕對無依賴的狀態,意味著擁有「絕對主權」(sovereignty,或譯至尊性、至上性)。因此,這也就成為德希達解讀巴塔耶思想的線索,亦即如何達到絕對主權的狀態。

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

對巴塔耶來說,生命中有些時刻,我們主動採取某些非比尋常的行動,或被動地遭遇超出我們能耐之事,這些情況看似不合理但是對巴塔耶來說卻是合情感的,這種反日常、反庸俗的時刻與狀態,乃是絕對主權,這種狀態超越任何有用性,打開自己,享用某種不可重返的消耗。如前些日子台灣難得下雪,有一位民眾追雪打赤膊在雪地中滾動迎著下雪,這份追雪的衝動與感動完全沒有任何用途,但卻是那位民眾至高無上再也無法重歷的時刻。。

有意思的是,作為橫跨了十八至十九世紀的哲學家,黑格爾(1770-1831)對法國哲學界的影響,遲至二十世紀由俄裔的法國哲學家柯耶夫(A. Kojève, 1902-1968)全面開展,使得法國當代哲學家們幾乎無不受黑格爾思想影響。但是當代法國哲學又有一種傾向,認為黑格爾是可以擺脫的。那麼,德希達為何又特別挑選了巴塔耶對黑格爾的解讀呢?對此,又仁老師以為,無論是忽略細節地引述、慣例性解讀中的自滿、或者對文本的盲目以及與尼采和馬克思的共謀等情況中,黑格爾總是在這幾種情況下特別容易遭到忽略,正因為黑格爾哲學的整體自明性看似輕盈,實則沈重,即使借助尼采的思想也無法克服,這使得巴塔耶十分擔憂人們以為黑格爾是輕易能夠克服的。這也是德希達在文章的一開始引用巴塔耶所說的:「黑格爾不知道他自己多麽有道理。」因為對抗黑格爾的難度在於不了解其哲學的深度與道理,也就是黑格爾所謂的「理智的詭計」,不論站在哪一個時代或觀點去反對黑格爾,終將難以逃離黑格爾哲學對整體性的思考與追求,而成為黑格爾思想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