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讀書會【深度閱讀德希達《書寫與差異》】第三週課程報導 (4)

課程報導 / Ab    20201219

 



【提問與討論】

Q1:德希達在《論書寫學》〈書的終結與書寫的開端〉讀起來像是要離開邏各斯中心主義,為何在又仁老師對〈佛洛伊德與書寫舞臺〉前導的說明中,沒有這種傾向?

A1:德希達從未以自己的哲學取代或超越傳統的哲學,他的早期著作針對西方形上學傳統下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評與切入方式,並不是全然否定傳統哲學家,而是指出他們在偏向邏各斯中心主義時,他們的文本同時也存在著非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要素在。例如盧梭本人不相信文字能夠理解活生生的生命,但他在《懺悔錄》中又弔詭地需要藉由文字來澄清被誤解的自己。故而仔細閱讀德希達的著作,會發現他對傳統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不是單純地離開它,而是重新閱讀邏各斯中心主義傳統下的文本,並指出傳統文本不一致與不協調之處,找出傳統脈絡中潛藏的另一個尚未顯現的脈絡,讓思想家們自行解構自身,激發人們對於傳統的不同理解與想像。

 

Q2:講師對前導部分的說明並不清楚,可否就「存有、在場與不在場」的形上學問題、佛洛伊德「心靈與無意識」、「書寫與聲音作為交流方式」三個層面去仔細說明德希達如何串連這三者?

A2:這問題很困難,主要在於德希達並沒有直接提出自己獨創的哲學、心靈理論或語言交流理論,他都是從其他思想家針對這些議題所發的議論入手,在這些文本的脈絡中找出別樣的出路與可能。以語言交流為例,他並不認為書寫就是向不在場的讀者溝通,說話則是與在場的對話者溝通;他的作法是,藉由閱讀像柏拉圖或分析哲學中的日常語言學派,在找出他們各自認為聲音交流的主要特徵後,一一找出這些交流背後的不確定因素,並指出這些因素正好就是傳統上被賦予給書寫的特徵。(更詳細的「存有-心靈-書寫」三者關係的回答可參見又仁老師在會員社團中的課後補充)

 

Q3:西方當代思潮真的有可能脫離形上學嗎?有沒有必要擺脫?

A3:又仁老師認為,基本上不可能。就連千變萬化的德勒茲,都沒有要離開形上學,而是創造不同於傳統形上學的差異形上學。傅柯早期雖然也拒斥形上學,但是他晚年的倫理學轉向卻又都在與傳統形上學色彩最重的哲學文本對話。這意味著說克服形上學並不是簡單地宣判形上學的死刑與終結,而是面對形上學傳統,在其中工作與更新,找出不同於傳統已經有過的道路。這也是德希達一貫的作法。

 

Q4:講師對《夢的解析》介紹,是不是在說夢是一種意識對無意識的轉譯?

A4: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先從夢的工作方式說起。夢中出現的材料與內容,如人物、事件、情節、地點,都是我們日常經歷到的事情,而夢會裁減與拼裝,更確切地說,夢的工作會將這些材料藉由換置與凝縮的方式形成夢中出現的表達載體。但是夢中上演的情景,受制於兩股張力,一種是我們所想要滿足但出於現實的原因暫時被擱置的想望,另一個力量是對這些渴望的檢查與禁桎。這部分涉及到夢的思維方式,而這在夢中是難以直接呈現的。後遺性或事後性的情況就在於我們清醒之後,試圖去詮釋這些夢的材料背後所涉及的慾望滿足的複雜張力,也就是說就意識所能把握到的部分,去轉譯夢的顯現內容,去接近夢中有什麼是不被察覺、抵抗與閃躲的無意識內容。但這層轉譯出來的內容並不是無意識原本的內容,而是回溯性地去重建的內容,故而才會說夢作為一種被解譯的文本,並不是事先存在於無意識,而是清醒後編織出來的開放性詮釋。

 

Q5:想請問講師有提到後期德希達對心靈、記憶與責任的關係有更多論述,想請問是哪一些著作。另外,德希達晚年有一個重要概念「彌賽亞性」(Messianic),想問講師我們怎樣才能掌握到彌賽亞性?

A5:相關著作蠻多的,最關鍵的文本是《多義的記憶:為保羅‧德曼》(Memoires for Paul de Man, 1986)、《死亡的禮物》(The Gift of Death, 1993)等,但基本上任何專名(proper name)與不確定字詞對德希達來說都是一份要被扛起的責任,故而在此意義上,德希達所處理的每一個概念與人物都是呼喚著我們要向著他們保持開放並與之對話的責任。

對於彌賽亞性該如何掌握的問題,答案既簡單又複雜。彌賽亞性早就存在於你讀的每一個文本。任何時候在文本中遭遇不確定的概念與說話,都是彌賽亞時刻的來臨:一種尚未來臨卻又隨時帶來新的可能性發生的複雜狀況,我們只能以下賭注的方式去面對舊有的、已經行不通的解讀方式,冒險向他人展開全新的、不可預期的意義嘗試。

 

Q6:佛洛伊德與拉岡的精神分析經常被批評為男性中心主義或陽具中心主義,想請問德希達對這樣的批評抱持怎樣的看法?

A6:德希達與精神分析的關係頗為複雜,難以簡單指明。以德希達與拉岡的關係為例,德希達一開始對拉岡有一些誤解,確實指陳過拉岡犯了陽具中心主義問題,但晚年他接受訪問說,他與拉岡其實想法非常相近。講師認為閱讀精神分析與拉岡有助於理解德希達。沈志中老師也有幾篇文章在談德希達與佛洛伊德和拉岡精神分析的關係,推薦大家閱讀。沈老師的意見是:德希達愛拉岡,但這種愛是一種親密之中又有著遙遠距離的愛。意思是說,解構理解精神分析,但解構不是精神分析。解構對精神分析的態度是,佛洛伊德與拉岡的重要遺產,不是他的後繼者所不斷堅持的那些大概念,不是他們在精神分析中留下的公式與答案,而是他們形成問題與組織問題的方式與姿態。如果精神分析還有能被延續的未來,德希達認為應當要繼承的是他們問問題的方式,並與我們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脈絡相連結,而非堅持他們的主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