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報導 / Ab 2020年12月19日
【心靈系統與心靈內容皆是一種書寫現象:〈神奇列印裝置筆記〉】
德希達簡述佛洛伊德1925年的〈神奇列印裝置筆記〉(Notiz über den ‘Wunderblock’,或譯〈神奇書寫板筆記〉),在這篇文章中德希達列舉了佛洛伊德文字中出現的三種類比心靈機制的方式:白紙或石版、神奇列印裝置(Wunderblock, The Mystic Pad)上的透寫紙,以及該裝置後面的蠟版。其中,德希達分析道,佛洛伊德在第一次類比中,將記憶視為是一種回憶的外部痕跡,如同書寫在白紙上的文字以提醒與引導心靈做正確的回想,這一步已經與自柏拉圖以來扁斥書寫並視之為外部記憶而高舉心靈的內在記事能力的偏見不同。而神奇列印裝置中的透寫紙與蠟版的關係如同知覺與無意識的關係,當書寫在透寫紙上的文字在背後的蠟版形成文字痕跡時,才能看見完整的文字,光是只有透寫紙無法留下痕跡。外在的刺激同樣也無法留在知覺,只會不斷重複抹寫在無意識的記憶痕跡中。二者保持某種間隔,並且透過無意識與蠟版的迂迴,才能再現被寫下的東西為何物。
被寫下之物與被知覺之物沒有先被壓抑在蠟版與無意識的領域,被書寫與被知覺的內容就無法提供給意識與思考。德希達進一步主張,佛洛伊德在〈神奇列印裝置筆記〉中的洞見,讓我們可以進一步去說,意識的主體也將會是寫與被寫的主體,同時這個主體不光只被銘寫在自身的心理歷程,同時也被銘寫在各個層面的系統(語言、社會、歷史、技術、世界)。故而書寫不是作家某種孤立的自治主權,而是穿梭在各個層面的複雜心靈機制與行動。心靈被各種層面的外在力量銘寫與刺穿,但是被銘寫的同時又與其保持某種間隔而獲得書寫的空間。此外,德希達說「光藉助書寫總是為了他人的說法是不夠的」,意思指的是第一週課程所提到的我們的書寫、談話與行動,首先不是為了回應他人,而是回應他人所留下的痕跡。
【德希達對佛洛伊德的批評與對精神分析的期許】
但佛洛伊德〈神奇列印裝置筆記〉還是認為,這個書寫裝置與心靈機制不一樣,主因類似於柏拉圖傳統想法,書寫裝置終究無法比擬活生生的心靈記憶活動,而只是死機器。心靈有著自身自主的自發性力量,而書寫裝置沒有這種力量。但是這樣一來,心靈在機器的比喻之下,就相形之下被理解成封閉的、自我圓成的存在,而機器對外的開放性接收能力則被視為一種與死亡同位置的狀態。但如果心靈與機器相似性之處,正在於唯有不斷接收新的刺激與書寫以保持與死亡的距離呢?德希達進一步在文中發出一系列問題,指出精神分析尚未開啟的論述:責任、技術與歷史。
德希達認為,將心靈現象與機器分離,等同於將心靈與責任的關係拋棄。換言之,沒有外在的記憶與記憶的外在性,就沒有責任(這一點將是中晚期德希達的課題)。其次,對心靈的說明總是得藉由非自然的機器與歷史來加以替補說明。這涉及書寫技術的變革與心靈比喻的技藝史。如同我們今日會以電腦與鍵盤或平版與手機來比喻心靈的知覺與記憶方式,每個時代書寫與訊息傳達方式的改變也會改變人們對於要選擇何種機械隱喻去說明心靈系統的意向。外在於心靈的技術,以及心靈與技術的隱喻關係的歷史,以及一開始所說的外部記憶如何與責任相連結的課題,皆是總在關注逃離我們察覺的佛洛伊德至今尚未關注的課題。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借用精神分析的思考去問:是否有什麼性的禁忌禁止佛洛伊德去思考機械與心靈的關係。
最後,德希達在文章後面補充了一段後續可能發展的課題,作為解構對精神分析的期許:一、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不只研究筆誤,還必須研究書寫。二、書寫的歷史。三、文字的文學生成:對文學能指的分析。四、書寫筆跡的精神分析(如克萊恩的客體關係理論對符號形式的心理分析)
這篇文章可以看到德希達並非簡單地否棄一套理論或思想家,而是關注思想家文本的邊緣性段落與冷僻篇章,鉅細靡遺地忠實引述,並強調正確地翻譯與理解,為的是開啟這位思想家不同面貌與未來尚未開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