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任何文本的技藝
課程報導 / 吳智宇 內容修訂 / 王鍾山 2019年9月10日
本週課程主題為帕瑪《詮釋學》中第六章「施萊馬赫的兩位先驅」。首先登場的是阿斯特(Friedrich Ast, 1778-1841),阿斯特認為語文學的目的為從文學的遺產中,把握古代的「精神」,而要把握古代精神,必須透過文字,因此必須研究古代的語法(語法學);另外,語文學也涉及「提煉文本精神性意義的理論」,亦即詮釋學。進而,阿斯特認為詮釋學的理解任務為:歷史的理解、語法的理解以及精神的理解。阿斯特對詮釋學理論發展的主要貢獻則是提出「再生產」(Reproduction)說:理解的過程本身就是「再生產」,「再創造」是創造過程的重複。它顯示出作品中所傳達的經驗必須以某種方式作為事件再次向讀者提出。
緊接者育兆老師介紹了沃爾夫(Friedrich August Wolf, 1759-1824)的詮釋學。沃爾夫定義詮釋學為:關於規則——借助它們才能認識符號的意義——的科學;而詮釋學的目的則是:掌握作者書寫或說出的思想,如作者想要它們被掌握的那樣,是要與作者進行完美的溝通。學員們也討論了許多問題,比如像是文學作品的詮釋理解中作者之死的問題, 以及像是當出現了一件法律並沒有直接提及的行為,法條該如何被詮釋的問題等等。
接著來到本日的重點,有「現代詮釋學之父」之稱的施萊馬赫(Friedrich Ernst Daniel Schleiermacher, 1768-1834)了!施萊馬赫認為當時只有專門的各種詮釋學,詮釋學作為理解技藝並不存在於一般(general)的領域,只是各學科依不同文本(法律文本、宗教經文或文學作品),發展出各自的理論工具。但不同的文本間似乎有一個更基礎的統一:文本事在語言中的,我們可用語法來發現句子的意義。而這樣明確闡述理解語言的原則的「一般詮釋學」,可作為一切特殊詮釋學的基礎。
![]() |
右:有「現代詮釋學之父」之稱的施萊馬赫(Friedrich Ernst Daniel Schleiermacher, 1768-1834) 施萊馬赫的兩位先驅 左上:阿斯特(Friedrich Ast, 1778-1841) 左下:沃爾夫(Friedrich August Wolf, 1759-1824) |
施萊馬赫對詮釋學擁有極大的影響,他讓詮釋學不再歸屬於某些學科,而是有關任何語言言談的理解技藝,並指出詮釋問題與「聽者的理解技藝」不可分,這有助於打破我們「文本具有一種獨立的、真實的意義、且此意義可脫離每個對文本的理解事件。」
![]() |
詮釋學循環:我們理解的東西形成有系統的統一,這個整體規訂著部份。藉由整體與部份的互動,每方都賦予領一方意義。因而理解可作為一種重建的循環過程。 |
#詮釋學循環 #與作者溝通 #聽者的理解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