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讀書會【美的濫用】 第四週課程報導

課程報導 / UJ 2019年8月15日



儀真老師從一個問題開始講起:在前衛藝術踐踏了美之後,現代藝術的「美」有何地位?這就涉及到現代藝術「圖畫的非透明性」的主張,以及「審美的美」與「藝術的美」、「外在美」與「內在美」等區分。

Woman with Hat, 1905, Matisse (圖片引用自 Wikipedia)


「圖畫的透明性」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主張:「繪畫真實呈現了世界的美,因此是美的」,亦即圖畫本身是純粹透明的,不提供任何東西。現代主義則動搖了這種看法,這可從攝影與繪畫兩方面來談。在攝影方面,「畫意攝影主義」(Pictorialism)模仿風景畫去拍照,讓攝影不只是記錄真相,而「攝影分離運動」(Photo-Secession Movement)更讓攝影在主題上有所突破,例如梅波索普的攝影作品就同時呈現了藝術與色情。在繪畫方面,相對於前拉斐爾派主張忠於真實,現代主義繪畫則在主題的美與美化之外,提出另一種「美」,像是馬諦斯的畫作旨在讓人見到他「設計」以達到「效果」的那種「不在其位的美」。


畫意攝影主義作品
Blackshore, River Blythe, Suffolk from Emerson's illustrated book 'Pictures of East Anglian Life', 1888
(圖片引用自 Wikimedia)

由此,我們可以區分「審美的美」與「藝術的美」。前者透過感官就能識別,如夏班諾的「維納斯的誕生」,後者需要有嚴謹的理解能力,如杜象的小便斗就顯示出一種不需要美學的藝術。另一個相關的區分是「自然美」與「藝術美」,這兩種美都是審美的,都會顯現於任何人。不過,就「藝術美」而言,必須經過教育藝術是什麼,才能讓人了解其「審美的美」的意義,丹托舉的例子是林瓔的越戰紀念碑,它的美脫離不了其內在思想。也就是說,它具有「內在美」,具有把情感與思想關聯起來的形式。它也讓我們知道,這種連結的形式不只是「美」,還有厭惡、憐憫、崇高等,這是藝術對人的重要之處。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National Mall (圖片引用自 Wikipedia)

#美的濫用 #內在美 #情感與思想的連結 #美不在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