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讀書會【歷史學的想像力與可能性】第六週課程報導(上)

課程報導 / Abei 2020年10月11日


這一天是最後一週課程,偉智老師帶大家討論《想想歷。史》第四、五、六章。偉智老師一開始回顧《想想歷史》前幾週閱讀的章節,並提醒大家,第一章關於「能動性」(agency)的討論,在先前的章節與本週的進度都有不同呈現。從國家到底層,從動物到物種,究竟是什麼造成歷史變遷,都可以被新的歷史學研究者看作影響歷史事件的關注焦點;而每當新的歷史研究尋找到新的歷史能動性,又會促成學者在反身性的議題上改變學院討論與學院政治的歷史論述。



【從君主到人民:歷史知識製作的典範轉移】

第四章〈歷史如何被製作?〉主要探討歷史學的歷史與其他形式的歷史知識。這一章的重點可以藉由上週所介紹的典範轉移或常態科學的連續與斷裂來輔助理解。歷史議題的改變過去常常源自於各種類型的歷史研究者的身份變化所導致,從過往宮廷與政府的史官(chroniclers)為執政當局的歷史正當性辯護,到歷史知識專業化成為學院(academics)後強調歷史知識為同行的知識社群而寫,到史家受民間機構委託進行歷史調查,突顯出歷史研究受到史家「為誰而寫?」「受何人贊助而寫?」的影響。


【通俗和公共歷史:民主浪潮下的歷史知識】

隨著西方君王政治的沒落、民族國家的興起與民主政治的普及,歷史知識的寫作形式從專業化的知識逐步走向為群眾而寫的通俗史,隨著通俗史的受眾越來越多,公共歷史的議題也隨之受到重視,這一系列發展使歷史知識的呈現方式越來越多樣:從書籍到紀錄片、從博物館到歷史題材電影,這一系列歷史知識生產方式的變革,使歷史知識逐漸普及,並回頭過來影響學院內部的發展。




【正統與修正:歷史知識在論辯中激盪】


過去是完全客觀可知的這種概念在數十年前便已經被拋棄,讓位於現在普遍所認為的歷史知識要透過新問題、新資料和新解釋方式的結合來推進。對前人研究成果的質疑(……)推動著大多數的歷史研究和寫作前進。」(頁232-3)


歷史知識社群的形成與公共意識的互動可分為三個階段:一、客觀歷史的確立,二、藉由與前人對話爭論不同立場與解釋模式,三、對歷史的想像開始多樣化、進一步重塑歷史的原因或事件的意義。


《想想歷史》介紹了一個著名公共歷史議題的爭論,凸顯史家的不同詮釋典範如何展現群眾在歷史之中的角色。白朗寧(Christopher Browning)的《普通男人》(Ordinary Men,1992)研究納粹時期一批德國男性的反猶行徑,他的觀察是:擔憂被同儕排斥這股社會心理因素是反猶的主要動機。戈德哈根(Daniel Jonah Goldhagen)的《希特勒的志願行刑者》(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1996)則提出反駁:德國的反猶文化早已根深蒂固,這種文化在納粹統治時得到徹底實施,絕非同儕壓力這種理由能夠說明。



兩種歷史研究的解釋模式針對的都是同一群眾,顯示出歷史知識的興趣將一般民眾對於公共參與的意義放入歷史討論之中。歷史討論從學院外回頭影響學院內,進一步將歷史研究的對象擴大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如何理解歷史事件的意義,並強調每個人在公共歷史的詮釋中有著不可小看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