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讀書會【被誤讀的哲學家】第二週課程報導

課程報導 / LKM5566 2019年12月16日


本週的讀書會,欣白老師先帶大家回顧上週的題目:笛卡兒、以及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之分。其中,理性主義跟經驗主義觀點的分歧主要是表現在知識論的領域之中。理性主義主張人具有先天本有的觀念,並且知識的可靠來源及基礎是理性;經驗主義則否定人有先天本有觀念,並認為知識之基礎應為經驗。與上述概念相關的另一組概念是:觀念論與唯物論。觀念論認為思想意識構成世界的存在,唯物論則是認為物質構成世界的存在。雖然兩組概念相關,但它們之間沒有絕對的對應關係,欣白老師以柏克萊(George Berkeley)為例,柏克萊同時是經驗主義與觀念論者。上述對於人類認識論基礎的複習,亦與本週的主題人物相關。



這禮拜的主題則是霍布斯(Thomas Hobbs)。根據書籍作者,霍布斯思想的時代背景是:一方面想要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又要面對教會的強力干預。這使得霍布斯在建構其政治論述時,同時要面對政治、國家體系是否能有理性基礎,並且這個基礎不需要受到教會干預(或依賴其權威)。


我們可以從霍布斯思想的兩大特徵來進一步說明上述的議題:對源自古希臘唯物論觀點的宣揚,以及對政府與國家組成的思考。


首先是,唯物論觀點的宣揚。古希臘的唯物論者如:德謨克利斯(Democritus)的原子論。他認為原子(Atome)意謂「不可分割」,存有即是原子積聚與消散,靈魂亦然。另外,伊比鳩魯(Epikurus)也是個唯物論者,他認為死亡即是我不再存在。類似於這些古希臘思想家,霍布斯則認為整個宇宙都是物質所構成,這些物質即具有實體;換言之,世上並不存在虛無 (nothing),也沒有地方是無有之處(nowhere)。一切的存在都是物質性的。在這意義下,非物質性的靈魂與精神是不存在的,上帝也是物質性的。


根據這樣的唯物論思想,霍布斯在建立其人性與政治論述時,便不必依賴於教會對於上帝的理念。他可以由更質樸的觀點考量人性,並且由此出發建立其政治哲學。


霍布斯認為機械論可以解釋一切事物與現象,不只是心靈也可以用以研究政治。在意義上他找到人類可預測且一致的本質即是自我保存。欣白老師在此也詢問這表示霍布斯認為人性本惡嗎?如 Hume 便認為區別人性是否為自利或利他是沒有意義的,或者 Kant 則認為人有不依照道德法則作為的傾向(根本惡)。


在這樣的預設下(人人都欲自我保存),霍布斯認為的自然狀態是人與人相互競爭的戰爭狀態。在戰爭狀態中是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狀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倖免。為了脫離這樣的戰爭狀態,人們在理性上即會進入社會(或國家、政府)之中。


必須說明的是,霍布斯採取這樣的「故事」來解釋社會契約的成立,並非是戰爭狀態到社會契約是一個既存的歷史事實。霍布斯的主旨是藉由這樣的說明指出社會契約可以在我們每個人的理性思考中到基礎。我們可以每個人的理性中替:「簽訂社會契約,組成國家,由政府代為執行權力,以保障人民不陷於自然狀態的危險之中」找到證成的基礎。


霍布斯的理論亦有其爭議之處。他認為國家成立之後,統治者不受實定法的規範,依然存在自然狀態之中,僅受限於自然法。欣白老師認為:這是一種間接意義的君權神授,不是不仰賴上帝,而是不仰賴教會。因為每個人的理性基礎終究是上帝所賦予。書本的作者也認為,在霍布斯的時代,看似許多過份強調君權的論述毋寧是要使政治體制脫離教會的掌控。


亦即如我們在開始所述:既要脫離教會與政治的掛勾,亦要替政治尋求合理且穩定的基礎。


課間,學員對於人類行為是否真正能預測,是否有「本質」有許多有趣的討論。學員亦從霍布斯對於政治權威如何建立的觀點出發,重新考量現代民主的問題。


#霍布斯 #古希臘唯物論 #自我保存是人性 #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契約 #合理穩定的政治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