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讀書會【被誤讀的哲學家】第一週課程報導

 課程報導 / M.Y. 2019年12月10日


大家引頸期盼的《被誤讀的哲學家》讀書會終於在上週六開始了。即便是冬雨綿綿的低溫早晨也沒有阻擋大家讀哲學的熱忱,眾人座無虛席的準時到場了。



本週以笛卡兒開啟話題。感官經驗有限,人必須以懷疑的態度,重新提出一套思考的方式檢證知識來源的可靠性。當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時,為西方哲學提出一個震撼的結論:知識來源龐雜又未經檢証,唯一可以採取的方法是,懷疑作為方法而非目的。當人開始思考時,有件事必定為真,有一個正在思考的主體存在。笛卡兒並非激進的解消世界體系與意義結構,而是謹慎的提出懷疑作為基礎的思考方式,有助於人們判斷當時權力極大的宗教與政治勢力提出的各種荒謬論述,擾動社會的價值判斷。笛卡兒積極的回應自己身處的時代環境。

勒內·笛卡爾 René Descartes(1596-1650)
(圖片引用自Wikipedia


然而,笛卡兒的論點並非沒有缺陷,「我思,故我在」確定了「思考主體」的存在,但是卻沒辦法確定「思考主體」即是「我」。這裡延伸出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確定這個「思考主體」與「我」的關係?


換言之,笛兒卡的宣言闡釋主觀經驗與外在世界之間有一條鴻溝,笛卡兒無疑問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延伸出的是「上帝保證的理性界線在哪裡?」後世哲學家或認為是以「人的知性」為外在世界立法作為限度;或者認為以人的感官經驗作為理性界線。但這項前瞻的思想宣言卻在論證時往後退一步,做出一個保守的結論。以一個良善上帝的存在,作為一切存在的真正基礎。如此一來,這個問題就與神學家如何解釋信仰,共構成了西方重要的哲學母題之一。



這一週欣白老師提出不僅說明哲學思考的意義在於不斷反思、重思,把理所當然的事情重新想過,更點出與其說我們在學習一套哲學理論,或者說我們更在學習一種 #哲學思考方法,劃定思考的範圍,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最終我們未必可以提出「標準答案」,但是哲學思考就是在反覆提問、試圖解答的過程中誕生,不斷加強思想的深度。



#有件事必為真 #懷疑作為基礎 #思考思考的方法 #笛卡兒表示欣慰 #思考主體 #我 #上帝保證的理性界線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