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讀書會【美的濫用】 第六週課程報導

課程報導 / 陳思仁 2019年8月28日


究竟人們為何走入美術館?美術館所具有的特殊性,以至於人們可以在其中、也只有在「美術館」可能尋求到答案?



「美的濫用」最後一講次,儀真老師說明美術館經歷三種展覽模式:古典、現代、到後歷史。古典時期,人們進入美術館,感受「美」並讓「美」成為生活中的精神;現代時期,進入美術館以學習藝術中的「形式」,「形式」成為鑑賞藝術的方式;到後歷史時期,觀賞者在美術館各自發揮所學、所思與所想,一個自由解讀的場域,充滿開放性。美術館變得多元與自由,從菁英式教養之地,下凡成為一般公民素養養成之地。


作者丹托提出普遍三種思考藝術的方法,以及他對這三種方法的批評:


Male torso | Louvre Museum | Paris
Department of Greek, Etruscan, and Roman Antiquities: Classical Greek Art (5th-4th centuries BC)
(圖片引用自Louvre Museum)


一是20世紀以來文藝評論形式主義的發展,著重藝術的線條、顏色、對比等視覺語言,形式主義的美學關照方式是可以學習與培養的知識,因為對角線、色彩等是具有普遍性與相似性,因此又可以應用解讀各種跨國界、跨種族的藝術,是有全球性以及客觀性的多元藝術評論。


二是隨著六0年代民權、性別運動成長的這一代人,她(他)們在進入藝術界時,試圖讓社會運動(革命)介入藝術,藝術成為表達社會批判、或展演人類的生活工具,讓人們在藝術中辯識省思社會議題,或同理人類演化的差異文化,試圖讓藝術表達社會面與文化知識。然而,即使是面對古典藝術,也會有此類透過畫作瞭解文化背景的認識方法。


三是思考藝術體現的意義,嘗試解釋藝術作品中的意義,並說明意義是如何被賦予的。第三種方法或許可以說是丹托所認同,且可以作為美術館省思其設立宗旨的方向。


Portrait of Arnolfini and His Wife, 1434, Jan Van Eyck (圖片引用自Wikipedia)


上述三種觀照藝術的方式,無論是第一種或第二種,丹托都有不滿之處,身為古典但又浪漫的丹托,對於普遍性的追求不是聚焦在線條與色彩形式上,而是精神性,可以呼喚出普遍人性的藝術,例如人性中共通的對於生命、死亡、愛情等的冥思或要求回答。


浪漫主義強調個體性與獨特性,在第三種觀照藝術的方式,每位觀者或許會有不同的意義發現,但也同時確認了藝術觀賞者的主體性。意義的解讀不僅是藝術家透過藝術邀請觀賞者解讀,觀賞者也能嘗試辨識出作品的意義,其中不乏共同人性所關切的議題。然而生命經驗是如此豐富與多元,藝術家冥思的主題雖是普遍,卻可能召喚出觀者不同的答案。


Untitled (Your body is a battleground), 1989, Barbara Kruger (註1)
(圖片取自 The Broad)


人們走入美術館,究竟可否為自己的人生尋找到解答或其他可能性,這是否是美術館存在的意義?這意義中有種精神「美」,如果你從中感受到了。 


其他參考資料

註1:丹托在書中所提到的其實是美國女權主義藝術家Barbara Kruger的另件作品 “Why Are you here?” (1991)。考慮到圖片引用的版權問題,在這裡放的是取自 The Broad 的作品圖片。另一張圖片請參考連結

丹托在書中引用了藝術家Felix Gonzalez-Torres 的作品 "Untitled (Perfect Lovers)", 1987-1990。同樣因為版權問題,作品請參考連結


#美的濫用 #三種展覽模式 #三種思考藝術的方法 #美術館的知識轉型